杨公骥
人物介绍杨公骥教授(1921.01.16-1989.06.07),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河北正定人。1937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徒步到陕北投奔革命。在延安,曾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担任文化教员。抗战胜利后被派往晋察冀边区工作,1946年调赴东北解放区,任佳木斯东北大学教授。1949年起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1982年任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国文学史家,历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中国古代文论学会顾问,吉林省社会科学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名誉主席,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等职。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年)等。1987年主编中央电大教材《中国文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年)。
他是我国著名社会科学家、著名史学研究专家,河北正定人。1946年任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教授,1953年被任命为国家研究生导师,1981年被国务院任命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任国务院学位会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曾兼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社联副主席、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吉林分会主席等。论著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文艺、语言、训诂、考古、民俗等各学科,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学术著作《杨公骥文集》
杨公骥文集封面主要论文《吉林西团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49)
《汉巾舞歌辞句读及研究》(1950)
《中国原始文学》(1952)
《周代文学》(1954)
《商颂考》(50年代初)
《中央教育部颁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大纲(隋唐五代宋部分)》(1956)
《中国小说史》(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印,1956)
《中国文学》第一分册(1957)
《漫谈楚的神话、历史、社会性质和屈原的诗篇》(1958)
《西藏古史考》(1958)
《变相、变、变文考论》(1961)
《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1962)
《漫谈桢干》、《语言哲学》(1978)
《考论古代黄河流域和东北亚地区"冬窟夏庐"的生活方式及风俗》(1980)
《泼水节古俗考》
杨公骥是我国现代文史学家、学者,著有《中国原始文》、《中国小说史》、《西藏古史考》等。他12岁入中学,由于兴趣广泛,往往被学习中的疑难所牵引,跟踪求索,遍读各类图书。他说:“这时期,我曾阅读过有关天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等许多著作和译文。”他的一生中读书都是采用跟踪读书方法。跟踪读书法是在读书时发现疑难问题,追踪求索,广泛阅读,多渠道、多学科地从外围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杨公骥说:“学习研究犹如攻坚,攻坚城必须扫清外围,因为坚城与外围乃一整体,后者不破,前者难拔,学某一学科也必须兼通相邻学科,因为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发展、独立存在的,都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杨公骥读书从不死板地按照预定计划进行,而是在阅读时发现疑难问题后马上跟踪下去。有时甚至由这学科转到另一学科,直到把问题弄通为止。
例如,他年轻时为了研究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问题,阅读了很多文章。但由于当时自己历史知识贫乏,越读问题越多。于是他跟踪学习,阅读了《古代社会》及考古学、经济学、哲学等方面的大量书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便解开了自己的疑团。
由于他采用了跟踪读书法,在读书时往往为了解决具体问,“而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对许多学科的兴趣”。如他母亲因生他难产而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杨公骥读书从不死板地按照预定计划进行,而是在阅读时发现疑难问题后马上跟踪下去。有时甚至由这学科转到另一学科,直到把问题弄通为止。
例如,他年轻死,他隐痛在心,总想探其究竟,遂借阅妇产科医书仔细阅读。由此扩延,又读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人类学、民俗等书。他说:“这些不意中得之的知识都成了我库存的有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