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词目:

骨气

骨气

拼音:gǔqì

词意探源

(1)指骨象气质。

《世说新语·品藻》:“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王羲之)”

(2)指诗文风格。

钟嵘《诗品》卷上:“魏陈思王植诗,其源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指写字的笔力遒劲。

袁昂《书评》:“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基本解释

1. [moral integrity]∶体貌气质。后多指刚强不屈的人格及操守

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谈骨气》

2. [vigour of the strokes in calligraphy or drawing]∶喻书法的笔力和雄健的气势

字写得很有骨气

详细解释

1. 犹气概;志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时人道 阮思旷 :‘骨气不及 右军 ,简秀不如 真长 。’” 宋 罗烨 《醉翁谈录·钱穆离妻而后再合》:“幼而聪敏,长而好学,风姿粹美,骨气轩昂。”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可是穷人要有穷人的骨气。我那媳妇也和我一样,不乐意向谁去低头。”

2. 犹气势;气韵。

《宋书·王微传》:“兄文骨气,可推英丽以自许。” 唐 韦续 《书品优劣》:“释玄悟骨气无双,迥出时辈。”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夫象物必在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词﹞所贵清空者,曰骨气而已。其实,经史百家悉在熔炼中而出以高澹,故能骚雅,渊渊乎文有其质。”

3. 指身分。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他骨气也比你重几百分哩。你切莫慢他。若是不依我言语,我回家时,就不与你认夫妻了。”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什么叫骨气,指的是抱有正确、坚定的主张,始终如一地勇敢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遭遇任何困难,都压不扁、折不弯,碰上狂风巨浪,能够顶得住,吓不倒,坚持斗争的人。”——《谈骨气》

字写得很有骨气

中国有骨气的事例: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陶渊明清贫如洗,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顾炎武饱经忧虑,坚持抗清。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