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毛纲
Oligochaeta
环节动物门的一纲。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具刚毛,无疣足,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大多数陆地生活,穴居土壤中,称陆蚓;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底栖,称水蚓。寡毛类约有6700多种。
陆蚓喜栖居于阴暗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质的土壤内。陆栖蚯蚓由于怕光,夜间出来觅食和交配。是杂食性的动物。有的种类能发光,蜥纹环毛蚓具有保护色,嗜竹环毛蚓的体色与形状都像竹枝,为拟态的代表。
水蚓大多数为世界性分布,栖息于水底污泥内 ,某些种类大量繁殖时,水底犹如铺了一层红毯。泮蚓属是栖于海滨的种类。蛭蚓属寄生于蝲蛄的鳃内。除寄生种类外 ,多能用作畜、禽或鱼的食料,人类亦可食用。蚯蚓还能作中药,有清热、息风、定惊、平喘、降压、利尿和祛风活络等功效。蚯蚓能加速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作物根系的生长。
近孔目(Plesiopora):水生,底栖;体小形;雄生殖孔一对,开口在具精巢、精漏斗这一体节的后一节。瓢体虫(Aeolosoma)体微小,分节不明显,自第2体节起,每节有刚毛4束。体内有带绿色或黄绿色油点。围颤蚓(Tubifex)体细长,微红色。尾鳃蚓(Branchiura)体细长,目体后部约1/3处始.每节具丝状鳃一对,前面短,向后逐渐增长。头鳃蚓(Branchiodrilus)体细长,微红色,自第4或第5体节起具鳃。前端鳃较长,向后端渐短,末几节无鳃。
前孔目(Prosopora):水生,雄性生殖孔1~2对,未对开口在最后具精巢、精漏斗的体节上。带丝蚓(Limbriculus)体细长,红褐色,无鳃。每体节有刚毛4束,体末端呈喇叭状。蛭蚓(Branchiobdella)体圆柱状,末端有一吸盘,寄生在虾类体表。我国东北鳌虾体上发现2属7种,其中蛭蚓属一种、冠蚓属(Stephanodriulus)6种。
后孔目(Ophisthopora):陆生,雄性生殖孔一般一对,开口在具精巢、精漏斗这一体节后一节或后几节。习见属有:环毛属(Pheretima)生殖带在14-16体节、异唇属(Allolobophora)生殖带在26-34体节、杜拉属(Drawida)生殖带在10-13体节、寒宪属(Ocnerodrilus)生殖带在13-2X体节、双胸属(Bimastus)生殖带在25-32体节、合胃属(Desmogaster)生殖带在10-14体节和爱胜属(Eisenia)生殖带在25-33体节。
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毛里巨蚓(Megascoles mauritii)(属巨蠕蚓科(Megascolecidae)和无锡微蠕蚓(Microscolex wuxiensis)(属棘蚓科 Acanthodrilidae)为我国著名的发光蚯蚓。
在污水处理中出现的多为红斑顠体虫(Aeolosma hemprichii)。它的前叶腹面有纤毛,是捕食器官,营杂食性,主要食污泥中的有机碎片和细菌。它分布很广,夏秋两季在水体中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0℃,6℃以下活动力降低,并形成包囊。颤蚓和水丝蚓为河流、湖泊底泥污染的指示生物,它们中有厌氧生活的,以土壤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