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逊易位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是指两个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处或其附近断裂后融合成为一个染色体

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少,长臂数不变,但短臂数减少两条。此种现象于1916年为罗伯逊(W.Robert- son)所发现,故名。一般认为,在哺乳动物的核型进化中,着丝粒融合(特别是罗伯逊氏易位)是较普通的一种形式。例如,生活在以色列的竹根鼠(Spalaxehrenbergi)约有25对染色体,其中B组染色体有4对(B1、B2、B3、B4)。检查4种不同群体(Ramla,Sa'ar,Dafna和Yiftah)的B组染色体,发现它们分别含有8对、6对、2对和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显示出这组染色体通过罗伯逊氏易位,由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两两融合而变成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的核型进化情形。人类的二十一三体综合征有2.5%-5%是由于多余的一条21号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长臂易位,形成的核型为45,XX,der(14;21)(q10;q10)。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