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光湖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宝应境内在从古泻湖逐渐演化淤浅形成洼地平原后,残留下一些小型湖荡和沼泽湿地。宋真宗、光宗时大筑漕堤,古夹耶河潴水渐多,始有氾光湖。后来,淮河入海故通为黄泛泥沙淤高,泄水不畅,上游发水,超过了洪泽湖大堤和运河堤防的限度,不断决口泛滥,造成宝应境内湖荡水面大增。至明隆庆时,境内有三荡九湖,氾光湖为其一。至清末时,境内有八湖,氾光湖(即宝应湖)为一。后来以刘堡为界,北因临近宝应城取名宝应湖,南称氾光湖。南北阔10里,东西长30里。

氾光湖及其周围的湖滩、农田为一行政区域。这一区域属氾西庄,民国期间先属第三市,后属第七区,1949年后属氾水区,1961年建氾光湖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 2000年撤乡并镇,氾光湖乡变为氾水镇的一个片。

[氾光湖]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63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人口1.5万。乡政府驻牌坊。

全乡有耕地2.3万亩,湖泊、内荡、滩地5万亩。该乡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以林、渔为主的规模经营,走出一条"林渔稳农,林渔促工"的强乡富民之路。十多年来,开发利用滩涂、圩堤和宜林荒地造林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5%,活立木蓄积量为14万立米。1994年,国家绿化委员会命名该乡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全乡利用湖泊网围养殖鱼蟹达万亩,水产品产量3700多吨。粮食生产稳步上升,年产粮食达1.56万吨。林木加工的效益显著。乡办企业胶合板厂车年创产值2000万元。村组也形成加工点、加工片、加工线的专业特色,年产细木工板、胶合板近3万立方米,远销苏南及上海、浙江等省市。此外,机械,轻纺工业初具规模,产品有帆布、针织布、服装、导线器、起重机配件、滤清器等,其中滤清器总成获部优产品称号。

氾光湖乡

位于县城南15公里,运河西,大汕子东。地处北纬33°07′东经119°21′。总面积63平方公里(不包括县属柴滩面积),耕地1.97万亩,水域5.12万亩。人口1.59万。

清朝,属氾西庄。民国期间先属第三市,后属第七区。1949年后属氾水区(公社)。1961年建立氾光湖公社。1983年改公社会为乡。

解放前,此地连年洪水成灾,人民群众大都以割柴、捕鱼为生。解放以后生产发展较快。1969年由于大汕隔堤的建成,柴滩变为粮田,带来农副业生产的变化,产量逐年提高。1989年粮食总产10641.5吨,油料137.2吨。多种经营以编织业、养殖业为主,柴揩席和鱼、虾、螃蟹远销大江南北。1989年多种经营产值773万元。工业有饮料、毛毡、服装等工厂。1989年村及村以上工业产值381万元,其中村办工业产值168万元。

乡人民政府驻牌坊。此地原有贞节坊1座,因此得名。其北东瓦甸,原有湖神庙1座。清乾隆弘历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南巡避风于此,敕建此庙,庙毁于民国28年(1939年)。境内华家滩、五里铺等自然村庄居民集中。南运西闸、大汕子隔堤退水闸均建于境内南端。至1989年全乡有医院、影剧院、文化中心站各1处。有中小学14所,在校学生1737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