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傩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婺源傩舞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

历史溯源

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叶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

艺术特色

婺源舞鬼,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舞蹈艺术研究难得的"活资料",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

婺源傩舞节目有一百多个、傩面两百多个。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的影响,现存秋口镇长径村"驱傩神班"有演员19人,面具三十余个,其中有4个原始木雕面具,可演节目24个。

婺源的傩舞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练。如《开天辟地》,舞者头挂"盘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现出开创乾坤的盘古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判官醉洒》表现判官与小鬼嬉耍斗酒的酩酊醉态,人物性格鲜明,饶有生活情趣。《舞花》则是一组大型舞剧,表现秦二世胡亥篡夺皇位的历史故事,气势磅礴。

婺源傩舞的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婺源傩舞动作十分丰富,模拟女性的舞步"妮行步",《开天辟地》中的"辟斧"、"拗斧"、"磨斧",《丞相操兵》中的"上、中、下十字架"、"操兵步"、"拍手一照"、"拍腿过河"、"耍羽毛"、"舞花"、"轮棍",《太阳射月》中的"摸胡点"、"单摸胡"、"双摸胡"等都别具一格,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貌。这些动作多顺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具有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的特色。

婺源傩舞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婺源傩面具有50多种,以木头雕做,工艺精致,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其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

婺源"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 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因此,婺源舞鬼受外界影响极少,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动作多为顺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独具特色。音乐伴奏均以舞止曲终的原则,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婺源傩舞由于受到明末盛行的目连戏的影响,有的节目逐渐发展为戏曲形式,除用锣鼓伴奏,还增加了弦乐和高腔曲调,别具特色。

现状和传承

婺源傩舞曾于1953年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丞相操兵》等四个节目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2005年6月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中外傩艺术展演",荣获金奖和优秀表演奖。婺源傩舞以古朴的舞蹈风格和众多的表演节目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值得人们加以珍视。

婺源舞鬼,1953年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丞相操兵》等四个节目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婺源舞鬼的艺能》及有关资料先后载入日本木耳社出版的《中国汉民汉的板面剧》舞鬼专著中。

2004年又新置木雕傩面40余个,继承排练节目24个。2005年6月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中外傩艺术展演"荣获"金奖"和"优秀表演奖"。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婺源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