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痔

病名。指直肠内所生的赘生物。见上海中医学院编《中医外科学讲义》。
症见肛门生息肉,多少不等,便时可突出于肛外,时有鲜血、粘液随粪便排出,无痛。多见于儿童。该病多因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内治宜以清热祛湿,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为主。外治宜用结扎疗法或用手术治疗。相当于直肠息肉。 息肉痔诊断要点 多见于2—8岁儿童。 好发于直肠下端。一般为单发,也有一连串集生20~30个之多,称为多发性肠道息肉。多发者多见于青壮年。 息肉突出,质嫩蒂小,色鲜红,小如豌豆、樱桃,大如杨梅、胡桃。 大便时无疼痛感,但有肿物脱出;多伴有鲜血及粘液,多少不等,不与粪便混杂。 小的息肉便后脱出,能自行回纳,大的须用手推回。常伴大便不爽,下坠或里急后重感。若为多发性息肉,早期症状不明显,当串生成块时,可见腹痛腹泻,甚则稀便内有泡沫及臭秽物,或挟有脓血粘液。病延日久,可见形体消瘦,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
本病应与内痔相鉴别。内痔色较暗红,根底大,一般生2—3个,出血量较多,儿童少见。
息肉痔辨证分析本病是由于脾胃素虚,饮食失节,膏粱厚味,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湿热内蕴,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大肠而成。本病有便后出血,一般不痛,肿物蒂小质嫩,有时可见红色肉样肿物脱出肛外的特点。 本病I临床多表现为胃肠湿热或脾胃虚弱。湿热之邪迫注大肠,传导失职,则见小腹胀痛,大便不爽,里急后重;湿热熏蒸,迫血妄行,浊气不化,则见便中带有鲜血及粘液,气味臭秽。若素体脾胃虚弱,或病久脾虚胃弱,运化无权,食积浊气,下注大肠,则腹痛绵绵,大便稀薄,带有泡沫及粘液,但无明显臭味;脾虚气弱,不能固摄,则下血淡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治疗当视虚实,实证以清热利、湿为法,虚证以补气健脾为要。
息肉痔辨证论治胃肠湿热型
【证见】
小腹胀痛,大便不爽,里急后重,大便中常伴有鲜血及粘液,气味臭秽。息肉脱出肛外者,可见表面糜烂,其色紫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
(1)秦艽苍术汤(李杲《东垣十书》)加减处方:秦艽12克,苍术9克,桃仁9克,防风9克,当归9克,泽泻12克,大黄9克,黄柏9克,黄芩9克,牡丹皮9克,栀子9克,凤尾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若有瘀血见症,则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选活血散瘀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当归9克,赤芍9克,桃仁9克,大黄9克,牡丹皮9克,蒲黄9克(包煎),五灵脂9克,苍术9克,龟板15克(先煎),鳖甲15克(先煎),海藻15克,昆布15克,防风9克。水煎服,每日1剂。
(3)若便血较多,则宜凉血止血为先,方选凉血清肠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处方:生地黄15克,当归9克,赤芍9克,防风9克,升麻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甘草6克,地榆12克,槐花12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槐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直肠息肉方1(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处方:桃仁10克,生乳香6克,地榆12克,紫花地丁15克,金银花15克,凤尾草15克,甘草6克。加水1 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分2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直肠息肉糜烂发炎。
(2)直肠息肉方2(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处方:乌梅250克(去核炒炭),僵蚕250克(微炒),蜂蜜500克。将乌梅、僵蚕研为细末,和蜜为丸,如豆粒大小。每次服9克,每日3次,15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多发性肠道息肉。
(3)鸦胆子仁(陈民藩《肛门科临床手册》)处方:鸦胆子仁7粒,每日服食2次,连服1-2周。如有恶心、呕吐、头晕,可服甘草2克或维生素B6。
脾胃虚弱型
【证见】
腹痛绵绵,大便稀薄,稀便内带有泡沫及粘液,但无明显臭味。肛门下坠,下血淡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面色萎黄,饮食不振,四肢欠温,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 补气健脾。
【方药】
1.主方
(1)加味四君子汤(方贤《奇效良方》)加味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白扁豆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陈皮9克,山药15克,广木香9克(后下),当归9克,枳壳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若兼肾虚,宜脾肾双补,方选参术实脾饮(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味处方:党参15克,白术9克,肉豆蔻9克,茯苓15克,白芍9克,陈皮9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6克,大枣9克,生姜9克,菟丝子15克,破故纸9克,山药15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参苓白术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薯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3.单方验方参照胃肠湿热证单方验方。
息肉痔诊断检查1.临床表现
因息肉大小及位置的高低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差异。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如息肉发炎,表面糜烂,大便时往往有鲜血及黏液随粪便排出;直肠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回纳,大的便后需用手推回。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感等。中医五绝网整理多发性息肉以黏液血便、腹泻为主要症状。若息肉并发溃疡及感染,则症状加重,大便次数增多,稀便内常见泡沫,秽臭,有时带脓血黏液,里急后重。久之则出现体重减轻、消瘦无力、贫血等。
2.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肛门指诊对低位息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物,质柔软,活动度大,有长蒂时常有肿物出没不定的情况。直肠镜与乙状结肠镜检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是十分必要的。结肠气钡造影检查对于诊断也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