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戏

基本简介据《高淳县志》记载,目连戏是特有剧种,明代由江西弋阳腔和高淳当地民间音乐、小调相结合形成的,故称“高淳阳腔目连戏”。演唱主要用高腔形式,以鼓击节,用锣、铙伴奏,唱腔有四平头、吊句子、念板、滚板等;曲牌有娥儿郎、新水令、红衲袄等。
起源发展目连戏是写“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盂兰”是梵文音译,意为“救倒悬”。唐代人改编成说唱文学《目连救母》(敦煌变文之一)。高淳目连戏演出本是明代郑立珍的传奇《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共9本,至清末已濒临失传。民国初,王嘉宾从北京返乡,一边养病,一边召请当地能演擅唱的目连戏老艺人,整理出剧目5本。这些剧本对研究目连戏的起源、特点、演变提供了依据。[3]
流传程度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的演出排场,在民间盛演不衰,一度广泛流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
戏曲分类徽州目连戏
明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便在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广为流传。祁门目连戏原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以鼓击节,锣钹伴奏,不用管弦,上寿时则用唢呐。
其基本唱腔古朴,为明中叶流行于徽州一带的“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保留“滚调”特点。脚色分生、旦、末、净、杂、襟,脸谱有鬼脸、标脸、花脸等。
表演吸收民间武术、杂耍的一些技巧,能走索、跳圈、窜火、窜剑、蹬桌、滚打等,这些表演特技被巧妙地融入剧情当中,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式,为后来徽班的武戏表演奠定基础。演出班社大多以宗族为单位组班,即一个班社均由同宗同族的人氏组成,外姓人不得加入。
目连戏演出形式有二:一为演员直接扮演,谓之“大目连”;二为演员操木偶演唱,谓之“托目连”。一般以春、秋两季为盛,有“稻旺戏”(秋收)、“堂会戏”(公堂办,每五年或十年一届)、“庙会戏”(朝九华山)、平安戏、香火戏(还愿)等名目。演唱时间一、四、七、十日不等。
辰河目连戏
辰河目连戏的主要剧目是《目连传》。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将剧目的范围扩大,将《前目连》、《梁传》、《香山》以及称为“花目连”的一系列剧目也纳入到其中,形成了庞大的剧目组合,称“四十八本目连戏”。在明清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中,演唱目连大戏,一直是辰河地区最盛大的全民文娱活动。
目连戏传说自宋代由开封流传到河南南乐。南乐民间有一部目连戏口述剧本,就其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及主要人物看,与唐代的目连变文一脉相承。濮阳目连戏以民间杂耍为主,集戏曲、武术、焰火、魔术于一体,有锯解、磨研、开肠剖肚等带彩特技,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舞蹈动作及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动拳等诸多拳路,服装、道具、化妆、表演均有独特之处。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的面目。其唱腔初为花鼓调,清代改为大平调。
目连戏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为中国戏剧起源、沿革及发展传承等的研究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材料。
但是,当前只在部分乡间保留的目连戏,民间艺人日渐老迈,愿意随其学艺的人很少。专业院团里最好的年轻演员几乎流失殆尽,由于缺乏保护和研究资金,大量珍贵的文字及录音录像资料逐渐散佚、损毁,有的还被外国专家学者罗致而去。另外,目连戏在有些地方被列为旅游观赏项目,在利益的驱动下,传统表演遭到割裂扭曲,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保护。
南乐目连戏
目连戏是以《目连僧救母》而得名,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
目连戏最早形成于北宋。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观者倍增。”至明,有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康熙年间入宫廷,皇家也搬演此剧。时张照有《劝善金科》传奇,均以目连之母蒙作恶不善之冤,被打入地狱,求佛救母为主要情节。
目连戏自宋代由开封流传到河南南乐。南乐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古代的交通不便,地域偏僻,使该戏曲形式一直保留着古老的原始风貌,其表演形式,戏剧程式等方面,无不带有传统文化痕迹。
南乐目连戏是流行于河南省南乐县民间的一个口述本,就其情节和思想内容及主要人物,与唐代的目连变文一脉相承。该剧以民间杂耍为主,综合戏曲、武术、焰火、魔术于一身,服装、道具、化妆、表演均有独特之处,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面目。
目连戏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对中国的戏剧起源、沿革及发展传承等研究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也为研究华夏史学史、文学史、民俗文化等提供珍贵资料。[1]
南陵目连戏
南陵目连戏是学术界公认的海内外目连戏主要流派之一。据县志载,明代神学家王阳明和清代文学家金圣叹曾先后来南陵观看目连戏演出。王阳明评曰:“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由此可见演出时代久远。据本县民间老艺人忆述师辈,明清时期,名伶辈出,班社应邀走遍江西、徽太及江淮之间。清代同治时的《江南通志》就有“目连戏伶人多为南陵人”的记载。
南陵目连戏剧本《目连救母》,共3本150出。剧目所用曲牌215个。全剧叙述傅相笃信佛教,救孤济贫,死后升天;其妻刘氏开荤毁佛,打僧骂道,被罚地狱受苦;其子傅罗卜拒婚出家,法号目连,为救母入十层地狱,终赎母衍成正果。由于该剧宣扬礼义仁孝,因果报应,崇佛尊道敬儒,故南陵民间祭祀还愿盛典,必搬演目连戏。平民儒绅竞以唱吟目连戏为乐。
该戏源于佛家经典故事《目连救母》,传入我国后形成戏剧并流传日本、东南亚诸国,其影响播及欧美。由于其历史久远,涉及古代国际文化交流,伦理道德,风土习俗,文化艺术等领域,欧、美、日本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学术活动频繁。[2]
传承意义历史上最为有名、剧目最多、保存最为完整、内涵最丰富、规模最为宏大的汉传佛教戏剧,当数目连戏。有关目连戏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书中的“中元条”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止,观众倍增”。据专家考证,目连戏缘起于敦煌变文(唐代说唱体文学作品之一)。经不少艺人口头传唱,尤为南方流传最为广泛,是我国戏剧历史上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剧种。在黔城古城,辰河高腔“目连戏”融沅水流域艺术、宗教、民俗为一体,是研究戏剧的“活化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端阳日,曾在黔城举行了一次排练公演的国际艺术交流活动,还出资在黔城排练其传统地方戏目连戏作为资料保存。黔城目连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