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叶下珠

学名:Phyllanthus reticulatus Poir.
别名:烂头钵(广东)、龙眼睛(广州)、山丘豆、飞檫木、通城虎、红鱼眼
所属分类:大戟科叶下珠属
主要形态特征灌木,高达4米;枝条淡褐色;幼枝、叶和花梗均被淡黄色短柔毛或微毛,无乳汁。单叶,互生,通常在侧枝上排成2例,呈羽状复叶状,全缘;叶片膜质至纸质,椭圆形、卵形至圆形,长1-5厘米,宽0.7-3厘米,顶端急尖、钝至圆,基部钝至圆,下面有时灰白色;羽状脉通常两面明显;叶柄短,2-5毫米;托叶钻状三角形,干后变硬刺状,褐色。花单性,雌雄同柱,通常2-10朵雄花和1朵雌花簇生于叶腋,稀组成聚伞花序;蒴果呈浆果状,球形或近球形,直径约6毫米,红色,干后灰黑色,不分裂,4-12室,每室有2颗种子;种子三棱形,褐色。花期3-6月,果期6-10月。根、叶可供药用
产地产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200-800米山地林下或灌木丛中。广布于热带西非至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药用价值药名:小果叶下珠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大戟科植物小果叶下珠的全株。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消肿、健脾止泻、活血。
性味归经:涩,平。肝、肾、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1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别名:龙眼睛(《海南植物志》)、烂头砵(广州)、驳骨、铁打
分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
考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主治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腰膝酸软疼痛,肢体麻木不仁,手足拘挛等症。 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闪挫扭伤,湿热黄疸,肠结核,肝炎,肾炎等。用于脾虚以致泄泻,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舌淡、脉细,小儿疳积等均可用本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