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戏
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
甘南藏戏诞生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
1937年,嘉木样五世丹欠坚赞赴拉萨学法,对西藏藏戏产生极大兴趣。3年后返回拉卜楞寺,便提介编演具有甘南风格特点的藏戏。琅仓活佛是这一倡导的积极参与者。他亲自缩写了《松赞干布》和《冉玛拉》剧本,并担任导演。1946年冬,甘南藏戏</B>《松赞干布》在拉卜楞寺嘉木样宫殿的大院里首次演出,这便是甘南藏戏的雏形。几十年来,甘南藏戏</B>在原有的基础上,博采了京剧、秦剧等剧之长,经过无数艺人的改革,使这一地方戏种得到了迅速发展。
甘南藏戏中的演员,除神怪角色戴有面具外,期于演员一律不戴面具,都经过化妆,其服装头饰讲究,道具新颖别致,这是和传统的“假面歌舞艺术”西藏藏戏的不同之处。
甘南藏戏</B>的演出,通常分“开场”、“正戏”、“结尾仪式”三个步骤,其中正式部分一贯到底,不分场次。为连贯剧情,戏中专设一名“解说人”,以韵送表演承上启下。演员上场前,有笛子、扬琴、龙头琴、四胡、镲、鼓等乐器伴奏。演员出场后,则不配伴奏。大多采用舞台表演,这是和传统的“广场剧”西藏藏戏的又一不同之处。
甘南藏戏的演唱,系说唱形式。一般采用“连珠韵白”加诵唱,有些剧目还有念诵加“拜歌日”的说唱形式。具有表演细腻,韵白清晰,绘形绘色,唱腔时而高亢爽朗,时而低缓悲凉等特点。其演出色彩、风格、情趣等也与西藏戏有所不同。
甘南藏戏的剧目,主要以民间的故事、佛经故事、历史故事、古典小说为原本改编而成,是甘肃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民族戏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