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体
wú tǐ ㄨˊ ㄊㄧˇ吴体(吴体)
诗体之一种。语言通俗,取譬浅俚,有江南民歌风味,故称。 唐 杜甫 《愁》诗题下自注:“强戏为 吴 体。” 仇兆鳌 注引 黄生 曰:“ 皮 陆 集中亦有 吴 体诗,乃当时俚俗为此体耳。诗流不屑效之。 杜公 篇什既众,时出变调;凡集中拗律,皆属此体。” 宋 王观国 《学林·大刀》:“古乐府所载,如《藁砧》诗者数篇,其取譬皆浅俚,故撰诗者不显姓名,后人但以古诗称之。 江 右又谓之风人诗,有‘围棋烧败袄,看子故依然’之句。围棋者,看子也;烧败袄者,故衣然也。 鲍明远 诸集中亦有二篇,谓之 吴 体。盖自《雅》《颂》不作,迄於 魏 晋 南北朝 以来,浮靡愈甚,始有为此态者;悉取闾阎鄙媟之语,比类而为之。”按今本《鲍参军集》题作“吴歌”。唐代大诗人如杜甫、皮日休、陆龟蒙等都有一些表明“吴体”的诗作。这种诗体字句整齐,讲究押韵。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故与律体不同。
吴体的流行与杜甫有密切关系。《杜诗详注》引清 黄白山说:“吴体诗,乃当时俚俗为此体耳。诗流不屑效之。杜公篇什既众,时出变调,凡集中拗律皆属此体。”由此可知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但经杜甫提倡,才有人续作。此体除杜甫、皮日休、陆龟蒙诗集中偶见之外,其他诗人集中罕见,故吴体之名,唐后少有人提及。
黄庭坚作诗尊杜甫,喜为拗律,有不少吴体之作,如《二月丁卯喜雨吴体为北门留守文潞公作》(熙宁九年)、《次韵外舅喜王正仲三丈奉诏祷南岳,回至襄阳,舍驿马就舟见过三首》(熙宁十年)、《题落星寺》(元丰三年)、《赠郑交》(元丰六年)、《寄黄几复》(元丰八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