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疃村

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李家疃村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东南3公里处,与济南市的章丘市接壤。村庄地势平坦,309国道从村北穿过。十九世纪初叶,李家疃村有很多人到南方做绸缎、布匹生意,买卖兴隆,财源亨通,所赚银两大多用于买土地、建房屋。当时最豪华的建筑是9座不同形式的庭院,建在村庄的中轴线上,南北贯通,九门相冲,房屋宽敞高大,造型美观。建筑所用木料考究,房顶用精致瓦和兽形瓦装饰。其中还建造了5座两层楼房(现存3座),挺拔高耸,巍峨壮观。此外,还有民用建筑土制青板瓦房约200多间。村南村北各建造花园一处,南花园名“南寺”,北花园名“怀隐园”。花园布局合理,别具匠心。园内有假山池沼、奇花异石,所用材料大多由江南购运。村庄初兴之时,可谓财源茂盛,人寿年丰,村域广阔,闻名千里。
清朝末期,为抵御土匪骚扰,当时以王姓为主的各大户,动员村民筹资建筑围墙,邻里相助,群策群力,终于在1859年筑围成功。围墙建筑雄伟,培育6米。宽4米,全长2452.7米,系用灰土夯实而成,用土5万余方。围墙上面可以行车走人,坦著如砥.围墙设有四门,北为白云门,南为青阳门,西为迎风门,东为豹文门。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围墙先后坍塌,现有些地段尚存残垣。村里还建有两座节孝牌坊,一南一北,系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所建。两坊建筑全用湖-青石,每块重约数吨、长约七八米,挺拔高大,造型美观。在两坊建筑中,最雄伟的为南节孝坊。坊宽约5—6米。高约7—8米,坊顶青石檐下正中剩有皇帝“圣旨”二字,其下分两行刻有“节孝维风王夙纶妻于氏节孝坊”字样。坊门前后两侧各装有一对青石雕刻的伏卧狮子,造型逼真,惟妙惟肖。李家疃在历史上出现了诸多仁人志士。明朝时,王推化之子曾任浙江道检查御史,曹家和曾做过永干府正堂。清朝时,王选化之子王我庸曾任长沙府阳宜知县:王荩臣祖籍李家疃,后随父迁居河南,曾任淄川县令王悦凝武艺超群,考取武亚元:王悦衡德高望重,在义和团运动中任过淄川一带义和团首领。在近代,王焕奎是淄博五音戏创始人之一,与邓洪山齐名。李家疃古建筑群,现保留房屋约200余间,占地60余亩。有一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另一部分还保留原样。
莱西市水集街道李家疃村村庄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李茂迁址建村,故名“李家疃村”。
政区人口
李家疃位于水集街道办事处住地的东部,即莱西市威海东路与龙水路交汇处。占地面积3100亩,全村780户,2100人。
经济状况
李家疃利用地处城区的优势,先后建起于建筑安装公司一个;水泥预制件厂一个,沙发厂一个,模具厂一个。另外还引进蓬布厂、金利康化工有限公司,多元纤维厂等外资企业。个体企业也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象锁具厂、凯特西服、源盛福酒楼,依浪洗浴中心、东兴超市、国华超市、新润酒家、广志酒家等。随着企业的发展,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近几年已实现财政收入超两千万元。上缴国家税金达300万元。2004年村人均收入达6439元。
福利事业
百乐幼儿园一处,藏书3万余册的图书室1个;全村路面全部予以硬化绿化面积达60%以上。
自1990年全村普遍拉上了自来水一改饮井水的历史。自2000年,对全体村民实行了生活补贴,对老党员干部实行退休制[1]。
山东省即墨市大信镇李家疃村村庄由来
即墨市大信镇辖村。在大信村东北4公里,洪江河西岸。明嘉靖时(1522~1566),李姓迁此地立村,称李家疃。后李姓无后,孙姓占多数,村名仍旧称李家疃。清同治《即墨县志》标作李家庄。
政区人口
在大信村东北4公里,洪江河西岸。全村有耕地面积908亩。2006年,全村共有195户,总人口为73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2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0吨,经济总收入为42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841元[2]。
河北省藁城市西关镇李家疃村村庄由来
在无极县西北角,与定州市、新乐市交界处,有一个著名的村庄——大户村。大户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居住。 李氏家族从明末清初,迁至藁城县前西南一带,建起了一个村子——“李家疃”,另一部分迁至西东丈,人称李家圪圪崂。现今李氏家族仍居大户村。
政区人口
李家疃人口1370人,土地面积1890亩。经济作物有西瓜、蔬菜。蔬菜以西红柿、豆角、黄瓜为主,种植面积400余亩,另外还有5家无菌蘑种植户。养殖业:本村有养鸡户6家,养猪户20多家。私营企业有铸造厂和饲料厂。铸造厂主要生产面粉机机件、农机件,饲料厂以生产猪饲料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