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刺蔷薇

中文名: 褐刺蔷薇
拉丁名: Rosa cinnamoneae L.
科名:蔷薇科Rosaceae
中文药材名:金樱子
形态特征: 小灌木,高1–2米。茎多从基部分枝,外表皮褐色;皮刺较多,微弯曲,在叶柄下部对生,粗细不一,基部扁平。托叶对生,基部联合,到上部扩大呈披针形,被绒毛,边缘有腺状毛。叶长3–8厘米,叶轴有刚毛或腺毛;小叶3–7个,长1–3厘米,宽0.8–2.5厘米,卵圆形,长圆状卵圆形或椭圆形,基部微收缩呈圆形,顶端圆,正面暗绿色,背面深灰色,密生短毛,边缘有单齿或上面有重齿;叶柄具细刺,有时有腺毛。花梗长,有刚毛及腺毛;苞片披针形;花托球形,光滑;萼片5,全缘,顶端延伸为披针形附属器,长于花瓣,外有绒毛及腺点;花瓣5,淡粉红色,宽倒卵形,顶端微凹,基部收缩;雄蕊多数;柱头头状,有绒毛。果实卵圆形或椭圆形,光滑,橘红色,萼片宿存,有时附属器脱落。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 生于山坡林间沟旁及灌木丛中。
药用部位: 果实、根、叶
药用成份: 含有维生素C:5.5%,胡萝卜素12–18毫克%,糖为8.25%,左旋糖15.71%,蔗糖2.4%,鞣质,果胶等。
功能与主治: 同落萼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