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踏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踏歌灯火下,白衣杂绿衣。连环腕相握,旋步作团围。阿奴吹短律,雀跃狎寒威。曲肩踵其武,径复屡依违。鸳鸯何放浪,形影不自非。雄鸣类鸠舌,雌声艳却微。引吭迭唱和,踯躅忘所归……”

这是清代大理诗人赵朴描写箭杆场(即今洱源、永平、云龙、漾濞四个县交界地带)通宵达旦踏歌的动人情景。如今,这种原始舞蹈仍在洱源县的西山乡盛行。

月亮刚在山丫口上露面,大锅场主婚人家门外的场坝已经挤满了人。一个个舞场自愿组合的舞伴们都围着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跳起了“萨追雨夺”(打转身子)、“牢里牢”(往后退)、“五刷超吗烧”(猴子搓麻绳)、“咬资等恩巴”(羊羔子吃奶)、“王得儿卦”(老鹰展翅)、“汪益刮”(洗衣裳)、“呼麦上怕”(骏马奔踢)、“筐机咬早”(狗拉羊肠)、“赏处呆”(绣荷包)等二十多种舞蹈。

洱源西山白族的踏歌舞蹈是西山白族人民的艺术杰作。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文学调查组的李星华、陶阳、杨亮才等人上洱源西山采风时,曾对西山踏歌舞作了这样的评论:西山踏歌被称为原始舞蹈的活化石,并非过誉之言!它虽没有音乐伴奏,但能以步调统一,而又变化多端,舞姿雄健,而又刚中含柔,加之女舞蹈者配有银铃叮当作响的艳丽服装,与男女舞者以表达、抒发美好生活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原始、质朴、自然、和谐的享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