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房传导阻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窦房传导阻滞

疾病名称窦房传导阻滞

疾病别名窦房阻滞

疾病概述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部分或全部不能到达心房,引起心房和心室一次或接连两次以上停搏的,称为窦房传导阻滞(sino-auricularblock),是较少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急性窦房传导阻滞的病因为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洋地黄或奎尼丁类药物作用和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慢性窦房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或原因不明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窦房传导阻滞由于窦房结周围组织不能正常地将窦房结发出的冲动传出,使窦房结和心房肌之间发生传导阻滞,称为窦房传导阻滞。可能是窦房结产生的冲动过弱或其周围的心房组织应激性过低所致。见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及其后遗症、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也可见于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少数有家族史。

窦房传导阻滞多数为无症状,心率显著过缓时可引起乏力、头昏、胸闷等。严重者可引起心原性昏厥。轻者无需治疗。顽固而持久,并有晕厥或心原性昏厥发作者,需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疾病分类心血管内科

症状体征疾病病因(查看内容)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颈动脉窦过敏、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病、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高血钾等均匀客观发生窦房传导阻滞。

诊断检查由于体表心电图不能显示窦房结电活动,因而无法确立第一度窦房传导阻滞的诊断。第三度窦房传导阻滞与窦性停搏鉴别困难,特别当发生窦性心律不齐时。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分为两型:莫氏I型即文氏阻滞,表现为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一次长PP间期,该长PP间期短于基本PP间期的两倍,此型窦房传导阻滞应与窦性心律不齐鉴别;莫氏II型阻滞时,长PP间期为基本PP间期的整倍数。窦房传导阻滞后可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

治疗方案若患者无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不必接受治疗,仅定期随诊观察。对于有症状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应接受起搏器治疗。慢性持续或频繁发作之心动过缓,如不伴游有关房室传导障碍因选用心房起搏器,否则宜选用双腔起搏以维持正常的房室激动顺序。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患者发作心动过速,单独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能加重心动过缓。应用洋地黄治疗病窦最和征并发的分性过速性心律失常,可能加重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具有内在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可予试用。应用起搏治疗后,患者仍有心动过速发作,应同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保健贴士反复发作者,合用地塞米松10 毫克,静脉滴注,或以1.5毫克,每日3~4次口服,可控制发作,但房室传导阻滞仍可继续存在。其发作可能为:(1) 增强交感神经兴奋,加速房室传导;(2)降低中枢神经对缺氧的敏感性,控制其发作;(3)加速心室自身节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