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首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黔首(qiánshǒu)

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是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吕氏春秋.慎人》:“事利黔首,水潦山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其民曰黔首。”参阅《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孔颖达疏。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令“更名民曰‘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黔,黑色。《说文解字·黑部》:“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秦诏令称百姓为“黔首”,是由于秦为水德,水德尚黑。

因黔与黎同义,故秦始皇二十八年泰山刻石用黎民、三十二年碣石石刻也用黎庶称谓百姓。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原秦国的一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示例】

《资治通鉴》《安禄山之乱》中“……若景命已移,讴歌所系,即当长驱岐、雍,饮马渭河,黔首归命,孰有出钺下之右者!禄山大悦,加杲卿章服,仍旧常山太守,并五军团练使,镇井陉口。……”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