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动物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珍稀动物

亚洲象

学名:Elephas maximus

英文名:Indian elephant 亚洲象

YA ZHOU XIANG

长鼻目 象科

学名:Elephas maximus

英文名:Indian elephant

在北京动物园的家

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南部。国外见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亚洲象(又名大象)生活于热带森林、丛林或草原地带。群居,由一只雌象率领,无固定栖地,日行性。嗅、听觉灵敏,视觉较差,炎热时喜水浴。晨昏觅食,以野草、树叶、竹叶、野果等为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20—22个月,每产1仔,9—12岁性成熟,寿命60—70年。北京动物园1951年开始饲养展出,1964年繁殖成功。为中国Ⅰ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长鼻目本目曾有6科,其中5科已灭绝,仅余象科1科2属2种动物。本目动物特征一如其名,鼻子长,鼻端生有指状突,能捡拾细小物品。

象科

象科包括2属2种动物,即亚洲象和非洲象。象是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它的嗅觉和听觉发达,视觉较差。长鼻起着胳膊和手指的作用,能摄取水与食物送入口中。巨大的耳廓不仅帮助谛听,也有散热功能。雄性(非洲象雌雄均有)的长獠牙是特化的上颌门齿。亚洲象前肢5指,后肢4趾,非洲象前肢4指,后肢3趾。

 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而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结成上百只大群。

白唇鹿

BAI CHUN LU

偶蹄目 鹿科

学名:Cervus albirostris

英文名:Thorold’s Deer

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四川等地。中国特有种。白唇鹿栖居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地带。结小群,日行性,无定居。耐饥寒,善攀爬,有季节性垂直迁徙。以野草、嫩枝芽等

为食。繁殖期9—10月,求偶争斗剧烈,孕期约8个月,每产1仔,3—4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北京动物园1957年代开始饲养展出,1961年繁殖成功。为中国Ⅰ级保护动物。

高山地带

白唇鹿生活在高海拔山区,它们宽大的蹄子利于翻山越岭,作长途迁移。粗硬的毛内有中空的髓心,保温性能好,适应高原气候。

白唇鹿

学名:Cervus albirostris

英文名:Thorold’s Deer

白颊长臂猿

学名:Hylobates concolor leucogenys

英文名:Northern White-cheeked Gibbon 白颊长臂猿

BAI JIA CHANG BI YUAN

灵长目 长臂猿科

学名:Hylobates concolor leucogenys

英文名:Northern White-cheeked Gibbon

分布于中国的云南南部。国外见于越南、老挝北部。白颊长臂猿(黑冠长臂猿的亚种)栖居于热带雨林。集家族小群,日行性,树栖。性机警,行动灵敏,善攀爬、跳跃,下地时,两臂高举,摇晃前行。具领域行为,清晨全体"合唱"数分钟之久,声振山林。晨昏觅食,以植物的果实、嫩枝、小鸟、昆虫等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7-7.5个月,每产1仔,7-8岁性成熟,寿

命20-25年。北京动物园1959年开始饲养展出。

为中国I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绯胸鹦鹉

FEI XIONG YING WU

鹦形目 鹦鹉科

学名:Psittacula alexandri

英文名:Red-breasted Parakeet

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国外见于度、孟加拉、缅甸、越南和印度尼西亚。

绯胸鹦鹉(又名鹦哥)栖息于海拨不高的山麓林带,群居,日行性,夜间与八哥、鸦类混群栖于树上,留鸟。树栖,善攀缘,嘴脚并用,沿直线飞行,喜鸣叫,声音响亮、粗厉,经训练能仿人言。以坚果、浆果、嫩枝芽、谷物、种子等为食。

繁殖期12月一次年4月,营巢于树洞中,每产3-4卵,孵化期

约1个月,晚成鸟。北京动物园建园时即有饲养展出绯胸鹦鹉。

中国II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

绯胸鹦鹉

学名:Psittacula alexandri

英文名:Red-breasted Parakeet

麋鹿

学名:Elaphodus davidianus

英文名:Milu(Pere David’s Deer) 麋鹿

MI LU

偶蹄目 鹿科

学名:Elaphodus davidianus

英文名:Milu(Pere David’s Deer)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后野生种灭绝。19世纪末被盗运至国外,孑余18只在英国乌邦寺繁衍成群,并于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为食。

繁殖期6—8月,有求偶争斗,孕期约10个月,每产1—2仔,约3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北京动物园1956年开始饲养展出,1975年繁殖成功。

为中国Ⅱ级保护动物

四不象

因麋鹿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称其角似鹿非鹿,颈似骆驼非骆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而得四不象之名。

鬼狒狒

GUI FEI FEI

鬼狒狒

学名:Papio sphinx

英文名:Mandrill灵长目 猴科

学名:Papio sphinx

英文名:Mandrill

分布于非洲的刚果河以北至喀麦隆。

鬼狒狒(又名山魈)栖居于热带雨林中多岩地带。雄性鬼狒狒面部和臀部的颜色特别鲜艳,臀部的胼胝垫是红色加蓝紫色,面部两颊为蓝色,每边各有6个突出的棱,鼻子及鼻孔周围是红色,胡须桔黄色,颊毛和颊须白色,冠毛深棕色。整个构成了一幅令人难忘的外貌。

它们集家族小群,日行性,主要在地面活动。性凶暴,力大,好喧叫。以野果、种子、树叶、嫩枝芽、昆虫、小鸟、鸟卵及其他小动物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8个多月,每产1仔,4-6岁性成熟,寿命15-20年。北京动物园1957年开始饲养展出,1970年繁殖成功。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