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达之
人民教育家汪达之
1903年,汪达之同志生于安徽省黟县。幼年时,父亲病故,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过着穷苦的生活。在青年时代,汪达之得到了进步思想,投身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一九三O年,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晓庄的青年,学校遭封闭。汪达之受陶行知先生的委托,出任江苏省淮安县新安学校的校长,以“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坚持革命教育事业,掩护党的干部子弟。
1931年9月18日,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和陶行知先生的秘密协助支持下,汪达之组织十四名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亲任顾问,决心旅行全国,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1938年1月,新旅到达甘肃平凉。党组织帮助他们成立党支部,然后接受党的指示去武汉。1938年11月,他们又经过长河到达广西桂林,大力发展组织。在这期间,多次得到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与关怀,1941年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同志决定后,汪达之率领“新旅”绕道香港、上海转到苏北抗日根据地。汪达之同志对“新旅”的成长壮大,起了很大的作用。1939年和1943年, 他还曾在广西桂林致和村和江苏涟水长蒲河村,两次恢复新安小学,从事革命工作。1944年,汪达之同志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他曾担任过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厅督学和华中、华东干部子弟学校校长。
全国解放以后。汪达之同志一直从事党的教育工作。他首先恢复了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的南京晓庄师范,并担任了校长。后来,他又调任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专员、普通话语言研究班副主任、广东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还被推选为广东省第三届政协委员。1965年10月16日,汪达之同志在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工作会议后回广途中,绕道淮安,探望新安小学。
在“文化大革命”中,汪达之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帮”的迫害,长期患病, 不幸于1980年3月27日逝世,终年77岁。同年4月8日,汪达之同志治丧委员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礼堂为他举行了追悼会。1981年6月6日上午举行了骨灰的安葬仪式。汪达之同志的墓地被长满苇蒲和荷藕的肖湖环抱着,洁白如玉的墓碑上刻着“人民教育家汪达之同志之墓”十二个金色大字。“新旅”老团员左林和张牧撰写了碑文,高度评价了汪达之同志战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