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国
国名周代诸侯国,子姓,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安置殷商遗民,将商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
邶国的始封地,或认为在今河南汤阴,或认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后一说较有影响,如东汉郑玄《诗谱·邶卫谱》就说:“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民顽民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东谓之卫”;《说文解字》也说:“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后汉书·郡国志一》河内郡朝歌县亦称:“北有邶国。”[63]颜师古注《汉书》时即坚持了这一传统观点。[64]但清光绪年间今涞水县出土一批铜器以后,因其中铭文都带有“北白”等字样。王国维于是提出邶国在今河北涞水县一带的观点,[65]主张邶在今涞水一带的观点从此影响渐大。可是这一观点在解释《诗经·国风》的《邶》、《鄘》、《卫》诗时会遇到困难,魏建震《三代河北中南部古国古部族考》一文因此提出:邶国的始封地在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以后曾迁居涞水一带,涞水出土的多件邶伯铜器即其证据。
西周设立的邶、鄘、卫三国,后来因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领兵东征,其结果按一般的说法是武庚、管叔、蔡叔被杀,原来的邶、鄘、卫三国之地划归卫国所属,周王室封康叔于卫,领“以殷余民”。从此邶国之民和邶国之地转属卫国所有。邶国仅历武庚一代而终结,是周初封国中寿命最短的方国。然而关于武庚的下场,文献还有另外一种记载,如《逸周书·作洛》云“王子禄父北奔”。唐兰《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征》认为“王子禄父”即武庚的生时之名。魏建震认为“王子禄父北奔”的地点是涞水流域,邶国随之北迁。[66]
涞水流域的邶国何时灭亡,史所不详。《诗经·大雅·韩奕》有“奄有北国”句。许多学者解释此“北国”即“邶国”。这样看来邶国是为韩国所灭。韩国的始封,有的说是西周初年,有的说是周宣王时期,则邶国被灭应在西周时期。
国君子武庚(前1046-前1040年)7年
(共1代)
邶国---周代诸侯国,姬姓,周武王1112年二月卅甲子日灭商之后,为了安置殷商遗民,将商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地,分别由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封管理。封商纣王子禄父----年号武庚于殷地朝歌,但是武庚长期住在管叔的邶国。
邶国的始封地,在今河南汤阴东南10公里邶城。如东汉郑玄《诗谱·邶卫谱》就说:“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民顽民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说文解字》也说:“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后汉书·郡国志一》河内郡朝歌县亦称:“北有邶国。”
武王驾崩,周公摄政,武庚作乱,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武庚北奔(河北)《逸周书》。奄国南下江南。所以涞水县出土邶国的铜器。有人说邶国在涞水,可是这一观点在解释《诗经·国风》的《邶》、《鄘》、《卫》诗时会遇到困难,原佩怀在《中华文明九千年》一文因此提出:邶国的始封地在今河南汤阴;以后曾迁居涞水,涞水出土的多件邶伯铜器即其证据。
西周设立的邶、鄘、卫三国,后来因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领兵东征,其结果按一般的说法是武庚、管叔、蔡叔被杀,原来的邶、鄘、卫三国之地划归卫国所属,周王室封康叔于卫,领“以殷余民”。从此邶国之民和邶国之地转属卫国所有。邶国仅历武庚一代10年而终结,是周初封国中寿命最短的方国。然而关于武庚的下场,《逸周书·作洛》云“王子禄父北奔”。 北奔一年后被周公所杀,王子禄父的后代定居涞水流域。
《诗经·大雅·韩奕》有“奄有北国”。 “北国”即“邶国”。邶国距奄国12公里。邶国在汤阴东南,奄国在汤阴西北,奄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300年,由于配合武庚叛乱,被周公所灭,奄国的后代逃到了常州。就是淹国。奄国是商朝盘庚所建的都城,盘庚迁殷后,由旁系后代管理,是商朝的卫星国,武王灭商后仍存在10年。奄国就是一座城,由皇家近亲管理,没有国君与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