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围困战
1.历史事件
1942年10月,日军第二次侵占沁源,企图使沁源伪化,实现其“山地剿共实验区”的毒辣计划。我沁源抗日军民针锋相对,对日军开展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战。他们首先开展了空室清野大行动,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毁、粮食运走,隐匿到深山老林与敌周旋,使日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接着又掀起“抢粮运动”,组织起来,乘夜摸进敌据点将敌人抢劫的粮食运出来。一夜之间,竟有万余军民出动,后来又发展到“劫敌运动”,不仅夺回敌人抢走的羊、牛和其他财物,而且连敌人的军用物资衣服靴也“劫”,使敌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家家造石雷,人人埋石雷”,在敌人补给线上到处埋下石雷,给了敌人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特别是1945年3月的“总围困”中,沁源军民将15000颗地雷、石雷布在城关、交口重封锁起来,炸死敌人940多人。4月11日敌人付出惨重代价后,狼狈逃窜,沁源围困作战中我抗日军民先后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0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解救被抓群众1700余人。
沁源围困战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它成功创造了对占领我腹心地区之敌进行斗争的范例,当时就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表彰。1944年1月17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特地发表了《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指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沁源,地处太岳抗日根据地腹心,四面群山环抱,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日寇把这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曾8次闯入沁源疯狂“扫荡”。1942年冬,日军又纠集2万兵力对太岳根据地实施“扫荡”,但沁源军民早已全部转移进深山,只给日军丢下一座空城。
电视剧《沁源围困战》
导演:张国庆
改编:根据郭天仰、高平长篇小说《铁血战魂》
主演: 郭柏松 / 于震 / 王也天 / 徐敏 / 肖毅峰 / 毕哥
地区: 大陆
类型: 纪录写实 / 战争军事
沁源围困战剧情概述
著名的“沁源围困战”,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创造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典型缩影,曾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在新的历史时期,沁源人民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热情,创造出了经济、社会及生态和谐发展的奇迹。《沁源围困战》再现银幕,将对沁源乃至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强国富民,起到激励作用
日军伊藤大队在沁源驻扎后,又同时在城外扎下15个据点,并挂出了“山岳剿共实验县”的招牌,图谋以此为样本,长期控制我太岳根据地。
为了粉碎日军的阴谋,太岳区党委发起了沁源围困战。为围困日军,沁源军民首先开展了坚壁清野大动员,以沁源城关为中心,发动群众统统转移出来,把水井填死,粮食深埋,用品搬空,使纵横数里的村庄成为“无人区”。与此同时,指挥部动员民兵配合主力,展开积极进攻,把日军由原来的15个据点压缩进城关、交口等几个据点。
与敌抢粮,成为这一时期围困沁源斗争的主要任务。趁敌人夜间防范疏忽,八路军38团掩护民兵和群众进城抢粮,有时一夜之间竟出动军民上万人。沁源城内北街一个妇女叫郭效兰,连续几次摸回家,背出了8担粮。有一次,她竟摸到敌人的粮站,把敌人装好的5斗小麦也扛了出来,一下成了群众心目中的英雄。这年初春,沁源军民从敌人眼皮下抢回了3万多公斤粮食。敌人惟一的补给运输线也被八路军和民兵用地雷封锁,大米、罐头运不上来,沁源的日军只得杀野狗、军马充饥。
在围困日军的斗争中,各种袭扰敌人的良策妙计,在群众中不断涌现出来,搅得日军心惊肉跳,寸步难行。夏季,酷热难耐。交口村的民兵把死狗、死猫、死耗子趁夜扔到碉堡下,白天太阳一晒,整个城内臭气弥漫,熏得鬼子无处躲藏。民兵们还想方设法断敌水源。他们趁夜摸进城,往水井里扔动物尸体,倒粪便、垃圾,拆毁井上的辘轳和碾盘上的转轴。敌人壮着胆子到沁河边提水,一不小心就弄响了地雷,死伤一片。
在我军民长时间的围困和不断骚扰下,日军惶惶不可终日,只得退出一个又一个据点。1945年春,沁源军民对疲惫不堪的日军发起了最后的围攻。
3月14日总攻开始,全县男女老少2万余人一起上阵,4000多颗地雷,把敌据点重重封锁起来;敌据点周围5里内遍布马坑、草人、标语,荆棘铺满了日军所有通道;沁源城四周山头上插满了红旗。日军四面楚歌,仓惶出逃,沿途又遭我军民伏击,死伤无数。
历时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终于胜利结束,沁源军民同仇敌忾,与日军进行大小战斗2700余次,歼灭日伪军共42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