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西厄鲁特蒙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灭亡之后,元顺帝妥欢帖木儿退据蒙古草原,蒙古族分为几个大的集团。斡亦喇部据西北,明人称为瓦剌。瓦剌在脱欢和也先时期,日益强大,成为明朝北方的严重威胁。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五十万明军被瓦剌击溃。也先死后,东西蒙古陷入长期战争,瓦剌逐渐向西北迁移,至明中叶,我国蒙古形成三大部:漠南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漠北外蒙古(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厄鲁特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即瓦剌,清人称为“卫拉特”。

厄鲁特蒙古分为四部,即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部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游牧于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与杜尔伯特部是元臣勃罕后裔,姓绰罗斯1。准噶尔部游牧于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和伊犁河流域;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土尔扈特部为元臣翁罕之后,游牧于雅尔(今乌尔扎尔)和塔尔巴哈台地区。厄鲁特蒙古四部虽然形成了联盟,产生了“达尔加”(盟主),但仍然是“各统所部,不相属”,“部自为长”,“部各有汗”2。因此,各部之间因争夺牧场及各种原因经常发生冲突。17世纪初,四部中势力最强大者是和硕特部,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1637年),和硕特首领顾实汗(名图鲁拜琥)进军青海,其势力随之进入西藏。

满族崛起于东北后,漠南蒙古科尔沁等诸部最先与清结盟。天聪八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击败察哈尔,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翌年(天聪九年),林丹汗妻囊囊太后,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投降,于是,察哈尔各部皆归附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于盛京,改国号“后金”曰“大清”,漠南蒙古16部49旗共同推奉清太宗为“博克达•彻辰汗”(意为宽温仁圣皇帝),承认清太宗皇太极为蒙古各部大汗,漠南蒙古成为清的藩属。漠南蒙古的归附,影响及于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崇德三年(1638年)喀尔喀蒙古三部“遣使来朝,定岁贡”。三汗各贡白马八、白驼一,谓之“九白之贡”3。“九白之贡”表明了喀尔喀蒙古与清建立了臣属关系。厄鲁特蒙古与清建立关系早于喀尔喀蒙古一年。崇德二年(1637年),和硕特顾实汗进军青海后,派使至沈阳觐见清太宗,奉表入贡。其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之弟墨尔根岱青遣使见清太宗,“表贡马匹”。崇德六年(1641年)四月,“以墨尔根岱青使臣诺垒,送拜山至。赐诺垒及其从役银两有差”4。明朝末年,局势极其动荡,明廷腐朽,农民战争的烽火席卷中原大地。崇德六年四月,清军正围困锦州,明清松锦大战已然揭幕,满洲贵族意欲问鼎中原,气势正盛,而明廷已无力也无暇顾及西北,于是厄鲁特蒙古各部在清入关之前,先后与清建立了臣属关系。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在总结自己的辉煌业绩时说:

于缵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鄂霍茨克海),迄西北海滨(贝加尔湖),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5。

太宗明确指出,厄鲁特蒙古已与清建立了臣属关系。清军入关建立全国政权后,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顾实汗上表称臣,表示对清廷“臣等无不奉命”。顺治三年(1646年),以顾实汗为首的厄鲁特各部首领台吉向清朝奉表贡。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及其弟墨尔根岱青等人“附名以达”6。此后巴图尔浑台吉不断派使臣向清廷人入贡。《清朝文献通考》载:“巴图鲁台吉(巴图尔浑台吉)于顺治七年曾遣使入贡,其子僧格继之。”7僧格即噶尔丹的异母兄。

在这一时期,沙皇俄国扩张主义势力,也积极向我国西北和北部边陲伸展触角,派使团至蒙古各部,或纵横排阖,从中渔利,或以贸易,或威胁利诱,要求蒙古各部宣誓臣属沙皇,交纳实物税,引起了厄鲁特蒙古等各部关系的变化,局势动荡不安而又错综复杂。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