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调
(一)长调
诗调体式之一。前人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的为长调。
长调,词调体式之一。指词调中的长曲。明课本《类编草堂诗余》中以91字以上者为长调,似无根据,但因已通行,所以一般皆沿用之。唐代也有人认为“长调即七言诗,短调乃五言诗”。例如:“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等。长调最长的在二百字以上。例如《啼莺序》有二百四十字,可以称做已知的最长的长调。
(二)蒙古民族独特的声乐艺术
蒙古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尤以游牧文化最为灿烂。而蒙古长调可称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
蒙古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特点,并与蒙古语言和文学等息息相关。
可以说,蒙古长调演唱艺术是代表蒙古歌唱艺术最高成就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蒙古歌唱家代代相传,口承心授,使长调成为具有成熟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艺术不同的结构和要素。
长调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悠扬的旋律、繁复的波折音和只可意会的内在节律。演唱长调时,常有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的完整过程,有时一支长调要用几组这样的过程。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节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即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长调演唱艺术只能根据演唱者的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掌握,而不能象短调歌曲的节拍那样以“强和弱、1和2”来固定地表达。即不同的人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而对这些草原特有的景色,只有悠远的长调才能绝妙地加以表现。蒙古长调的唱法以真声为主,它感叹自然、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它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论人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听到悠扬舒缓的蒙古长调,便会联想起那茫茫无际的大草原,联想到蓝天、白云、毡包和畜群,都会令人体味到草原独有的春天的喜悦、夏天的激情、秋天的深沉和冬天的苍凉。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
(三)影片“长调”

片名:长调英文片名:Urtin Duu
导演: 哈斯朝鲁 Chaolu Hasi
主演:阿拉坦其其格
敖日格乐
类型:故事片
语言: 普通话/国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发行公司:北京经典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 2007
内容简介:
长调歌唱家其其格来京发展,她原来当兽医的丈夫巴图只能去一个骑马俱乐部工作,某天俱乐部买进一匹罕见的蒙古马,巴图执意买下,欲放归自然,而与其其格产生冲突,巴图出门突遇车祸。丧夫之痛,让其其格在演出时突然失声。买下那匹蒙古马后,她独自驾车回到草原,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额吉百般劝解,却不能使其其格从悲痛中走出。此时,额吉家的母驼死去,驼羔没有奶吃,已经奄奄一息。为救驼羔,额吉和其其格决定去找一只母驼来作它的妈妈。村长把母驼送给额吉,母驼却不肯喂驼羔奶,额吉唱起长调。歌声中,母驼渐渐放松,驼羔眼看就能吃到奶水了,此时的额吉已经没有了唱歌的力气,其其格接着唱了起来,她惊讶的发现,自己又能唱长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