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镇
1.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甲子镇乡镇概况
甲子镇是地处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东南部,位于著名的甲子渔港之滨。西边距香港118海里,距陆丰市区东海镇51公里,东隔瀛江与甲东镇相望,距汕头78海里,南临南海,西与甲西镇相连,北部与揭阳市惠来县相邻。全镇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公里,辖13个社区和1个村委会,全镇总人口近12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5万多人。是汕尾市经济重镇和陆丰城东南部中心城镇之一,以海洋渔业和轻型工业为重点的现代化对外贸易港口城镇。
自然资源
甲子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丘陵地带。地质表层以黄土为主,含沙量较多且坚实。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左右,终年温和多雨,阳光充足。水产和土产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经济概况
工、渔业发展迅速,商贸发达,素有“金甲子”之称。工业主要有轻工、食品、服装、塑料、机械、渔具、电子五金、工艺美术等八大行业,出口产品品种达数千种。其中,甲子裕赢宝石工艺厂生产的宝石地球仪以其独特的颜色宝石和精湛的艺术创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受中外顾客的青睐。渔业稳步发展,全镇拥有各类渔船500多艘,各类水产品养殖面积近700公顷,2000年渔业总产值达3.5亿元。
交通区位
该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甲子港介于汕头、汕尾之间,为两港之“腹地”。该港东可达汕头、厦门诸港,西可通香港、广州等地,是全国一级渔港。镇内开通了沿江路、西河路,开辟了50m复元道和40m宽的瀛新大道、花园大道,实现道路水泥化。省道内隆公路贯穿全境,沿海公路穿过规划建设的深水码头
历史沿革
甲子镇是一个古老、发达较早的粤东重镇。原称甲子门,因港口有大石壁立,排列如门,与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字相符,因此取名甲子。甲子之名,始于西汉、宋元年间。当年,因为战乱导致“北向南迁”,福建、潮汕及中原一带人民便搬迁来此聚族而居,到明朝初期,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市镇。为防御倭寇海盗,明朝在甲子设所。民国时,曾有区、镇建制。1957年划出甲东、甲西后,定为县直辖镇,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1980年10月成立镇人民政府。
旅游资源
[2]甲子镇风光迷人,旅游资源丰富。待渡山,南宋端宗二年,,1277,,,宋帝登甲子门待渡山,渔民郑复翁揭竿扶主复元,后人在待渡山建甲秀楼、进食亭、将军庙以作纪念。宋代名人、清代进士、举人等刻石留下墨迹,使待渡山形成自然的风景区。红楼,建于1925年,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率军东征时,曾在该处运筹革命斗争。甲秀书院,甲子镇第一中学校址。清嘉庆十年,省制宪那公,,佚名,,来甲视察,自已拿出一部分薪俸,着令绅士、殷户捐资建造书院,为当时培养考取秀才、贡生、举人等人才之所。此外,还有“潮来人字水”、“鹦哥啄鲤”、“木石奇观”等古八景。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3])
总人口
94211
男
47659
女
46552
家庭户户数
17391
家庭户总人口(总)
93691
家庭户男
47394
家庭户女
46297
0-14岁(总)
36075
0-14岁男
19042
0-14岁女
17033
15-64岁(总)
53593
15-64岁男
26711
15-64岁女
26882
65岁及以上(总)
4543
65岁及以上男
1906
65岁及以上女
263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88808
2.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乡镇概况
甲子镇位于海口市的最南端,东连大坡镇,西连定安县仙沟镇,南与文昌市蓬莱镇、定安县居丁镇交界,北接三门坡镇。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乡镇,老区人口7544人,占总人口的27.3%。现全镇有14个村委会,154个自然村,214个经济社,6327户,27593人。
自然资源
土地总面积15178公倾。耕地面积72716亩,其中水旱田面积23370亩,旱地面积40679亩。境内有风圯水库、高黄水库等75宗山塘水库,水资源充足,水面面积4800亩,拥有63257亩的林地资源。全镇以种植热带高效农业和反季节瓜菜为主。种植橡胶11702亩,胡椒4794亩,香蕉2424亩,荔枝4050亩,龙眼1950亩,槟榔1520亩,瓜菜(含复种)11519亩。
交通区位
具有便利的交通优势,以东线高速公路仙沟出口处为起点,谭仙大道、谭甲大道、文岭至甲子、甲子至文蓬莱路贯穿全境,是我镇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历史沿革
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归属东风人民公社管辖至1959年4月;1959年4月至1961年3月归属谭文公社管辖;1961年3月从谭文公社分出,成立甲子人民公社,办公地点设在甲子墟;1983年改称甲子区公所,办公地点设在甲子墟;1987年改设甲子镇,办公地设在甲子墟;2002年8月12日原甲子镇、新民乡合并为甲子镇,办公地设在甲子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