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十二生肖俑

【简介】

随葬明器。亦称十二生辰俑。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俑。常见于隋、唐、五代及宋墓中。隋唐时期胎质多为灰陶、红陶,亦有青瓷制品。俑的形像,有的是人俑带生肖,即十二种动物前足攀在人俑头上,后足踏在肩上;有的是人身生肖头,有的是人捧生肖。其姿态有的是立姿,有的为坐姿。

【资料】

生肖俑造型作人身兽首, 人身均作文臣形象, 再配以不同生肖的头像, 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单体生肖塑像。生肖的服饰鼠和狗相同, 上穿圆领宽袖长袍, 袍长至足面, 前有蔽膝, 双手执笏板拱于胸前, 足登靴。其他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猪, 只是上身在长袍外再著褙子及足登尖头靴外, 其余则完全相同。

俑采用头、身分制, 然后粘接成一体, 再刻画衣纹, 贴塑双手及笏板, 经入窑烧成后, 又施彩绘, 现俑身红彩均已褪色或剥落。俑体中空, 胎体厚重, 放置稳定。十二生肖的身体部分虽大同小异, 但头像塑造得生动有致, 各有神采。例如猴俑, 双目圆瞪有神, 嘴紧闭, 两耳侧听, 显出一副猴儿顽皮的灵气。而猪俑突出的是大嘴、一双圆鼻孔和垂肩的大耳, 特别有趣。兔俑则有一双竖立的长长大耳; 牛、羊俑则从双角的内弯或侧伸以示区分, 体现了雕塑匠师对各类动物形态观察的细微和准确, 雕塑造型技艺的精湛和高超, 才能把各种动物的特征表现得如此栩栩有生气。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