驺摇

越王勾践后裔,秦汉之际人。周赧王九年(前306)越国被楚国灭后,遗民南迁瓯越(东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六国贵族起兵抗秦。驺摇率领瓯越吏民从诸侯反秦,后助汉高祖打败项羽。汉惠帝三年(前192),驺摇被封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世俗称东瓯王。东瓯王都城,在永宁江(瓯江)北岸(今永嘉县境内),南北朝时遗址尚存。近又有人考证东瓯王都城在今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唐岭脚。驺摇被人们认为是开发东瓯的始祖,世称他为永嘉地主昭烈广泽王。明成化十三年(1467)改华盖山东岳庙为东瓯王庙(现尚留门台,遗址已办小学)。
补充
驺摇
驺摇,号毋余,秦汉之际人,生卒年不详,是越王勾践的七世孙,亦即第七代东瓯王。
东瓯王实不始自驺摇,而是驺摇的先世,据《越绝书》佚文记载;“乐瓯,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姬姓)四年。”“周元王(姬姓)四年”即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其时已建立东瓯王国,它的地域相当于今温州、丽水、台州等三个市地范围。又《顾氏家乘》:“驺摇先世,周时世王东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可相互佐证,故《越绝书》佚文所记是信而有征的,说明东瓯开发历史之久远,而历代的《永嘉县志》或《温州府志》对此均失载,而称东瓯王始自驺摇,以至有关历代东瓯王的事迹湮没无闻,这不能不说是瓯越文化史上的一大损失。
秦始皇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废分封,置郡县,嗣后征服了瓯越和闽越(今福建)。东瓯王朱安(即驺摇父)被废为郡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关于闽中郡设置的时间,一般认为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所谓“七闽泽福祉”即指此而言。
秦代末年,由于秦王朝的残酷统治,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驺摇闻风而动,率领瓯越子弟兵参加了鄱阳(今江西)令芮的抗秦队伍,以越队将的身份驰骋千里,转战关中,“又从入关”,即进入战略重地函谷关,所谓“先入关者为王。”破秦后,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驺摇则以都尉之职成为吴芮的主力之一。接着又随同吴芮参与了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关中,辗转苦战达四年之久,并引兵垓下,协同彭越、韩信、黥布诸路大军,取得楚汉最后决战的胜利。由于驺摇平秦佐汉的历史功绩,汉高祖刘邦晋封驺摇为“海阳齐信侯”,“候千八百户。”(《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海阳即汉南海郡之揭阳县,即今广东省潮州地区。四库全书本《广东通志》卷四十四“人物志”曾有如下的记载:“汉高帝以二都尉皆击项籍有功,复封胡害为贯侯,毋余为海阳侯。”相传其地有“越王走马埒。”①汤田昭在为《温州府志》所作《序》中曾说:“历观往牒,东瓯君长,七闽、南闽越皆据有疆土,南面称孤。”“南越”即南粤,盖指驺摇被封海阳侯而言。到了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举高帝时,日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史记·东越列传》)当时的法定封号为东海王,“世俗号为东瓯王”乃沿袭先世“东瓯王”的旧称。
正由于驺摇平秦佐汉的历史功绩,以及对瓯越早期经济、文化开发所作的巨大贡献,瓯人为敬仰和纪念这位老祖宗,特建立东瓯王庙,并于每年古历三月八日,拥东瓯王塑像巡游街市,驱灾祈福。朱彝尊在《东瓯王庙碑》中说:“予读史之秦汉之际,有感东海王之事,其报仇雪耻,无异良横之所为,及诸侯畔秦,王率越从鄱君入关,灭秦。汉击楚王,率越佐汉灭楚。”“是可谓豪杰之士矣。”这评价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庙在华盖山下。死后,葬于鹿城区西山瓯浦垟,其墓已经有关部门修复竣工。
驺摇有子二,一名昭襄,封哀侯,承袭东瓯王位;一名期视,封顾余侯,后移居会稽。相传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南朝刘家时尚在。②由第一代东茚王至驺摇,凡七世,历时二百八十一年,明王叔杲在《重修汉东瓯王庙记》中说:“睹平成者思明德,享粒食者颂思文,王之功美域远矣。”其功绩永远值利我们后人怀念。
注释:
①见《广东通志》卷五三“古绩志”。又见乾隆《潮州府志》。
②南朝刘宗郑缉之《永嘉郡记》:“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