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纹刃
【花纹刃】
是指刀身铸锻成天然花纹。深入钢铁等金属之中的各种纹理图形,如《吴越春秋》及《越绝书》记载的龟文、缦理、流水、芙蓉、深渊、高山、大川、流波、冰释等纹样,汉代人叫它松纹剑及蟠钢剑。 这种花纹刃,锋刃极为坚韧犀利,锋口具有暗藏锯齿的作用,而且因钢及生熟铁的不同组合,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他种刀剑一与其劈碰,鲜有不断损的。这是花纹刃优于一般刀剑的主要原因。
【花纹的分类及百炼工艺 】
花纹刃(剑),其刃上经细磨后呈现美丽之纹理,但无一相同,刃(剑)的表面花纹可分两大类:一是流水纹,流水纹中可分波浪纹和回旋纹;二是云花纹,可分卷云纹(如同天上翻滚的云雾一团接一团)和浮云纹(就像晴朗天空上的云朵,稀稀若若),以云花纹最难铸造。
在花纹刃(剑)中,为能体现花纹的效果,亦把花纹分为两种,即阴纹及阳纹。阴纹主要靠人手经粗磨、中磨、细磨及极细磨把折叠之花纹淡淡显现出来,需用放大镜才能观其全貌,时间愈长花纹愈现。阳纹是刃体经细磨后,用温性酸之极稀释溶液特别配方清洗,其纹理色泽黑白分明,与阴纹之若隐若现、浅淡优雅比较,可说是浓淡两相宜,各有特色。真正经多层钢材折叠而成之花纹刃,除外表花纹美观外,刃身亦非常坚韧,其刃口成极微细之锯齿状,故对切割柔软之物容易人刀,拖刀更是顺畅无比。再想追求完美,则可用中炭钢作芯,上下夹以折叠钢,两面刃(剑)锋露出少许白色中炭钢,这样虽不及整个刃(剑)的平面均是花纹美观,但却符合真正宝刃(剑)要求,即刚柔并济。
制刃师将条形钢加热进行锤锻,反复折迭,将原料中杂物析出,并使钢质匀称,花纹也在这时显出。冶锻过程中,师傅一手执钳观察火候,另一手用小锤指点应锤打之处,徒弟用大锤奋力锤打,这样锤过的钢已减少到原重的三分之一。这种锤法并不是次数多就好,因钢含合碳量在生熟铁之间,捶过头就成熟铁了。古代没有测试设备,故是否成钢全凭经验与感觉。要令多层钢材溶合,对所用炭、催化剂、温度有特定要求,锻打需有丰富经验,稍一大意,钢材不能溶合或出现裂纹,即全部报废。故此成功锻造一把花纹刃需历时90天以上。
花纹刃(剑)最多折叠次数为八次768层,已需用高倍放大镜才可分辨层数。折叠九次为1536层,因每层之厚度太薄,多已熔合起来,而刃身只有约40毫米宽,层数实在难以分辨,只能在横截面以显微镜观看其金相组织。坊间有标榜两万层者,俗世惊为绝剑,真正懂锻造花纹剑之铸剑师则一笑置之。实用及美观兼备以384层最适宜,亦即百炼钢。以上所示之层数只是数学上之直接计算而已,但在每次折叠熔合过程中每每按需要而增加材料,令实际层数增加。
【我国古代花纹刃(剑)极品辈出 】
花纹刃(剑)具有斩钉截铁、切金断玉的能力,其它刀刃(剑)与之接触,很少有不被砍断或损坏的,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想象,而是现实。中国人至少在二千四百年前就已经铸造出青铜花纹刃,并且历代名刃辈出,干将、莫邪、龙渊、太阿、湛卢、鱼肠、巨阙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春秋时期吴国铸剑名师干将所铸的两把宝剑“干将”、“莫邪”,前者剑身布满龟裂纹,后者剑身布满水波纹。这种龟裂纹水波纹,外行人士往往以为是刻在刀上的花纹,实际上这是在百炼之后形成的天然花纹。这种花纹刃,锋刃极为坚韧犀利,锋口暗藏锯齿,而且因钢及生熟铁的不同组合,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其他种类刀剑一与其劈碰,鲜有不断损的,这是花纹刃优于一般刀剑的主要原因。但同是花纹刃,因金属质量不同,工艺也有差别。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剑身运用的是锡铜冶铸技术,花纹是硫化铜形成,并含有少量的铝和镍;而汉代所铸的钢刀,由于用上了炒钢和淬火技术,因此组织更加细密,刃坚而锋利。
我国古代关于花纹刃(剑)的记载约始见于东汉时期,据曹植《宝刀赋》云:建安中,曹操命有司做宝刀五 把,分别以龙、虎、熊、马、雀为识。据曹丕《曲论》载,丕为太子时,曾命同工精炼宝剑三枚、宝刀三枚、匕首两枚和露陌刀一枚,皆因姿订名:宝剑“色似彩虹”的便叫“流采”;宝刀“纹似灵龟”的便叫“灵宝”,“采似丹露”的便叫“含章”;露陌刀花纹“状如龙纹”便叫“龙鳞”。稍后,西晋傅玄《汇都赋》也说到了带花纹的钢剑,说“苗山之铤,铸以为剑;百劈文身,质美铭鉴”。在我国古代关于花纹刃 (剑)的各种记载巾,大约以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所述最为形象和具体,说“古剑有湛卢、鱼肠之名;湛卢,谓其色湛湛然黑色也……鱼肠即今幡钢剑页,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熟,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依沈括之说,宋代蟠钢剑的花纹便像盘伏屈曲的鱼肠,又像刨光后的松木纹理。
中国平面花纹刃和糙面花纹刃,其刃纹如同放大的手指纹,排列有序,精美绝伦,而且剑身脊部到刃锋的两面斜坡上并不是平面的,而是带有近似平面的凸凹,在光的作用下,产生,一连串高光点的光波,光波随着剑的挥动向反方向流动,令人眩目,这一现象是中外资料未见记载的。这样在实用中,会使对手把出剑看成是收剑,把收剑当成出剑,光的运用如此巧妙,真是不负武魂千载情,中华自行绝刃在。
瑞典考古学家扬瑟曾对收藏在瑞典京城古物博物馆的一百多件十国古代战国铜剑、铁剑进行研究,他看到刃身上显露的如同鱼鳞或兽皮形的花纹,开始以为是偶然的事情,后经仔细观察,才认识到这是古代铸剑者有意为之。其实,何止扬瑟先生一人,就连当今在中国获奖的武术名家中,有几人懂得花纹古刃,又有几人看过?因为花纹刃铸造技术极为复杂而艰难,制造者又极为保密,自古以来也只有少数人能有幸得到,故极为珍贵,世界各国的王室贵族,都以能得到上佳良刃而自豪。在查理曼统治的时代,最简朴的剑也能值三头母牛的价钱。查理大帝。的那把传奇式的剑“乔依乌斯”据说是牛人牛神的“韦兰铁匠”所造。
【催生世界三大名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欲立万世基业,所以实行“销兵禁铸、焚书坑儒”的政策,那些铸兵器的专家,为了免被杀头都逃亡四方,逃到东方的把技艺传到日本;逃往西北方的传技匈奴、突厥、回纥、大月诸族;向南而下的泄密于马来诸岛。从此,产生了世界三大名刃:伊斯兰教诸族的大马士革平面花纹刃、马来诸族的糙面焊接花纹刃、日本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
花纹刃的铸造技术,由于地区不同和持刀者的区别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就拿世界三大名刃来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要经过冶铁、利刃、淬火、磨砺、装饰等过程,但具体方法大不相同,花纹也各具特色:波斯出产的熔冶花纹钢刃,其脉络犹如丝绸织纹,光泽夺口;印度出产:的花纹钢刃,其横行脉络常呈数十层云梯形,即所谓穆罕默德梯,奇巧名贵;土耳其刀的花纹呈翻卷形,其脉络形如玛瑙。
声名赫赫的大马土革钢刀原产于印度,现在收藏者手中保存比较好的施西利弯刀仍然可以轻松将抛在空中的几根蚕丝斩断。这种刀在铸成时表而会打一种特殊的花纹——穆罕默德纹,具有这种花纹的刀刃上行极细微的锯齿(肉眼无法分辨),使得刀剑十分锋利。大马士革钢刀上的神奇的花纹简直就是锋利和珍贵的象征。大马士革刀的著名产地是阿拔斯大帝(1587—1629年)时代波斯旧京伊斯法罕和自帖木耳时代至19世纪的呼罗珊,有代表性的铸刃师是艾塞德·欧莱和克尔曼,他们的刀可一劈欧洲武士钢盔立成两半而不卷刃,又可迎划掷空的担巾成完整的两片,大显良刃之犀利。
马来克力土(“克力十”是马来语中“刀剑”的意思)其糙面陨铁焊接花纹刃,精美绝伦,制造极为精细,仅反复锤煅人火就要五百次左右,刃上的夹层钢有600层之多。陨铁就是太空中落在地球上的陨石铁,制刃师深知陨铁坚韧而不碎折,刃上的花纹也非陨铁不能获得。早期人们对马来克力十并不在意,直到与白人几次刊:;战后,马来克力士才使世人震惊。当时荷兰枪于的火枪钢管经常被马来刀剑一劈而断,佳刃轻轻推送就叮刺人敌身,有的克力士涂有毒液,只要被其划伤就危及生命。
日本刀用的是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分为边花、腹花、小暗斑、粗暗斑等名目。刺刀由冶铁,制刃、淬火等过程组成。冶铁、日本人用自炼钢料,在熔炉叶,炼出钢、生铁、熟铁等不同品种。这样铸出的钢材送到刀工手中,还不能直接制刃,还要人炉进行脱碳或渗碳处理,并熔铸为条形。制刃师将条形钢加热进行锤锻,反复折叠,将原料中杂物析出,并使钢质匀称,花纹也在这时显出。淬火刀剑淬火先要加热,因为日本刃是不同性质钢铁组合而成,所以加热技术极为复杂,须在不同质地上合盖不同质地的土、这种敷土技术因各家流派不同而呈现不同花纹。在夜色中,铸刃师凝视炎炎炉火,当刃体烧到所需温度时,他迅速抽十刃体,除去刃上敷土,投入水中振动数次,经此淬火后,刃体硬化完成。淬火后还要回火,再慢慢冷却,这样可提高韧性。磨砺刀剑淬火后,由煅冶工用砺石开出锋刃,锋刃的厚薄与使用需要有关。锋刃开出后,由专门的研磨师研磨,再将刀装上试验柄进行试刀,装饰由专门的鞘师完成。
随着中同古代刀剑铸造技术日渐失传,中国古代后期的刀剑铸造技术反而不如后起的国家。“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输与铜。百全传人好事手,佩服可以镶妖凶。”这是宋代诗人欧阳修的一首《日本刀歌》,证实了日本刀当时在中国的影响。日本史书记载,丰臣秀吉出征高丽时,高丽武士和小国土兵的刀剑都被日本刀削断砍折。我同《明史》也说名将戚继光部队的刀剑许多被倭刀所断,说明日本兵器虽仿自中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已青屈于蓝而胜于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