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锁

【长命锁】
也叫“寄名锁”。它是明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
新生儿满百日或周岁举行的仪式中最为流行的是挂长命锁。锁是一种起封闭作用的器具,门、箱等一旦上锁,就只有用钥匙才能打开。把锁的用处加以夸张引申,便可用来锁住无形的事物。
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也有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的。
关于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以及《留青日札》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夏至。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广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可见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百索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
【制作长命锁的材料】
一般多用金银宝玉,其造型多被做成锁状,在锁上錾有“长命富贵”、“福寿万年”等吉祥文字,也有将它做成如意头状,上面錾刻着寿桃、蝙蝠、金鱼或莲花等吉祥图案的。
清代人天花才子的小说《快心编》中就叙及这种饰物:有一个姓石的人家,四十岁时生得一子,夫妇俩“恐他难得长养”,特地将一块玉锁挂在儿子颈间,以后这块玉锁就一直佩在他身边,一直伴随到他长大成人。书中形容这块玉锁,被“琢得精巧绝伦,缕着双鱼戏水,暖润滑泽。”
汉族小儿胸前挂的避邪饰物,流行全国各地。多为银制的,呈古锁状。上镌刻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锁片用长丝带穿系,戴于小儿脖颈上。病弱和独生子女佩戴的较多,有避祸驱邪、祝愿长命的含意。
寄名锁虽然与长命锁同物异名,但意义稍有不同。有些父母在小儿出生后,担心孩子夭殇,特选择多子女的人作孩子的寄父、寄母,以求庇护。寄名之后,即将锁型饰物挂在孩子项间。也有寄名于诸神及僧尼的,以借助神灵的力量来驱除妖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身上就戴着这种寄名锁。小说第3回写宝玉出场:“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金瓶梅词话》中说到一种名叫“银脖项符牌儿”的饰物,其实也是“寄名锁”的别称。书中说道:“这个是他师父与娘娘寄名的紫线琐。又是这个银项符牌儿,上面打的八个字,带着且是好看,背面坠着他的名字。”
系挂锁的绳索,繁简不一。普通的只是用一根红色丝带;复杂的则用金银打制成链条;也有的将珍珠宝石做成串饰,然后再系于锁上的。近人徐坷《清稗类钞》中叙及一件“项圈锁”就很典型:“嘉庆时,扬州玉肆有项圈锁一,式作海棠四瓣,当项一瓣,弯长七寸,瓣稍各镶猫睛宝石一。掩钩搭可脱卸,当胸一瓣,弯长六寸,瓣梢各镶红宝石一粒,掩机钮可叠,左右两瓣各长五寸,皆凿金为榆梅,俯仰以衔东珠,两花蒂相接之处,间以鼓钉金环,东珠凡三十六粒,每粒重七分,各为一节,节节可转,为白玉环者九,环上属圈,下属锁,锁横径四寸,式似海棠,翡地周翠,刻翠为水藻,刻翡为捧洗美人妆,其背镌乾隆戊申造赏第三妾院侍姬第四司盥十六字,锁下垂东珠九鎏,鎏各九珠,蓝宝石为坠脚,长可当脐。”据说这是一位尼姑寄售的,尼姑在年轻时曾经为一权贵之家的女子作婢女,锁上所刻的美人即为该贵族之家的小姐。不料这个权贵后来潦倒,婢女赎身后,带着这件宝物脱籍归乡,削发为尼。有人对这件项圈锁作了估价,其值“累万”——即值银万两。堪称是项饰中的上品了。
在中国古代,缨络有时也被当作项圈或长命锁的代称。《红楼梦》中就有这方面的例子。如书中第八回,写贾宝玉硬缠着薛宝钗,一定要看她挂在颈项上的金锁,宝钗被他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灿的璎珞摘了下来。
缨络又作“璎珞”,或称“华鬘”据说本是印度的一种古老首饰。梵语称之为“积由罗”。在当地,不论男女,都喜欢将花朵穿连起来作为头饰,或挂于颈间,垂于胸前。这种类似花环的颈饰,有时还被挂在佛像身上。随着佛教的传入,这一装饰习俗也传到了中国,在我国佛教艺术形象(如壁画、雕塑及石刻)上,也出现了戴缨络情况。缨络的款式非常复杂:常常以颈饰为基础,在颈饰上悬挂上各种珍宝串饰,从项部一直垂至胸前,有的甚至垂到足踝。考究的还和臂饰相连,成为挂满全身的饰物。有些人从佛像上受到启发,也模仿佩挂,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装饰习俗。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佩挂这种饰物的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南史》、《梁书》等史籍中都有这方面记载。
所谓缨络,实际上就是将项圈或项链以及长命锁等颈饰融为一体的一种饰物。缨络的上部,通常是一个金属项圈,在项圈的周围悬挂上各种珠宝玉石;在靠近人体的正胸部位,有时还悬挂着一个类似锁片的饰物。
汉族人佩挂缨络,已经是北朝以后的事了,一般多见于宫廷中的舞妓和女侍,女侍所佩的缨络造型往往比较简单,而舞女所佩的缨络就比较复杂了,不仅款式精美,缨络上的珠玉也特别丰富。晚唐诗人郑嵎在他的一首《津阳门诗》中,就曾描写到这种情况:在皇帝诞圣日的庆典上,不少宫伎梳着九骑仙髻,穿着孔雀翠衣,佩着七宝璎珞,表演歌舞,一曲终止,掉在地上的珠翠珍宝可用扫帚来扫取。这虽然出自诗人之语,难免掺有夸张成份,但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风尚。
新生儿满百日或周岁举行的仪式中最为流行的是挂长命锁。锁是一种起封闭作用的器具,门、箱等一旦上锁,就只有用钥匙才能打开。把锁的用处加以夸张引申,便可用来锁住无形的事物。在小孩胸前挂锁,其意义就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人们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所以,人们把这种锁称作长命锁。
长命锁是佩戴在小孩胸前的,它并不是实际的锁,而是徒具锁的形制经过变形修饰加工而制成的装饰性很强的“锁”。长命锁的形状有圆形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菱形的,甚至还有项圈形的,项圈形的已是锁的传统形制的大胆变形,仅存锁的韵味。当今中国流行的项链习俗应和古代项圈锁习俗有着某种联系,项链习俗所潜含的吉祥意义应该是项圈锁辟邪意义的遗存。长命锁用银材打制的居多,也有用铜、铁的,富贵人家还有用金的,除金属之外,木料、玉石、布料等也都是制作长命锁的材料。金属的长命锁往往具有锁的开启功能,而其他材料的则不具备这种功能,仅取锁的形制而已。
围绕着长命锁,形成了种种诞生礼习俗。
我国曾流行送长命锁习俗。一是外婆送长命锁。在江南地区,外婆要给刚出生的外孙送银制的装饰锁。这种银锁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一般长10至14厘米,宽6至8厘米。用项链或丝编带穿入锁档中,形成一个圈,挂在幼儿脖子上,锁垂在项下胸前。俗信戴锁可以保佑幼儿无灾无疾,健康成长。银锁正反面有文字与图案,它们都具有增强锁的保育力量的作用,或者说都表达了人们对于幼儿生命长久、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文字多出现在正面,一般为“长命百岁”、“长命富贵”、“长发其祥”、“后生可畏”等字样。图案多錾在反面:多为麒麟、龙、虎等吉祥动物。再是干爹干妈送锁。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带,旧时新生婴儿人家,恐新生婴儿体弱多病,便采取替新生婴儿认干爹干妈的办法消灾避祸。所认干爹干妈为多子多福长寿之人,这样才能给新生婴儿带来好运。干爹干妈要出钱为新生婴儿打制银锁和项链圈一个,戴在婴儿颈上。孩子长到12岁,便被认为已经过了危险期,则要取掉银锁、项圈,称之为开关。俗传行过戴锁与开关仪式的小孩,便能摆脱命运中的难关,无病无灾,健康长寿。江苏地区干爹送给小孩的长命锁不是戴在脖子上的,而是挂在小孩的卧室中的。送长命锁仪式在认干爹时举行。认干爹时要用干爹的姓给干儿子取个名字,叫“继干名”。还要写“承继纸”。承继纸是个小立轴,长二尺,宽一尺,红纸绿边。上写“贵府相公过继相(干爹姓)门,取名某某,长命百岁”等语。左联是:“苏才郭福”,右联是:“姬子彭年”。轴上还用红头绳挂个金质或银质的锁片,即长命锁,上面镌刻着“长命百岁”四个字。立轴挂在干儿子卧室中,俗信可以压邪驱祟。还有以寺庙的名义挂长命锁的,这种习俗含有借道教或佛教神灵的力量锁住小孩的命,避免受邪魔伤害的意思。其做法是,给寺院或道观一定的财物,在僧或道面前,让小孩“寄名”为弟子,再以锁形饰物挂在项间,这种锁称“寄名锁”。也有认和尚或道士为寄父的习俗。所戴之锁以寄父的名义打制,也是借道教或佛教神灵保佑小孩长命的意思。《红楼梦》就记有这种习俗。薛宝钗的父母就曾为她认了一个癞头和尚做寄父,薛宝钗由此而得到一把小金锁,其上所镌的“不弃不离、芳龄永继”八个字,也属祝福长命之类的吉祥语。
长命锁还有以百家的名义购买或打造的,其意义在于集众人之力,增加锁的锁定命运的神力,以帮助小孩度过各种“关煞”。江西等地,由新生儿家长向众亲友筹钱购长命锁。用红纸包上七粒白米、七叶红茶,成为一小红纸包。将上百这样的小红纸包散给亲友,多者可达二三百包。亲友接到小红纸包,便会以铜钱回礼,其数额百文数十文不等。家长便用这些礼钱购一银锁,系于小孩颈上。锁的正面镌有“百家宝锁”,反面镌有“长命富贵”等字样。俗信以为小孩佩这样的锁,可防病避灾,保命长寿。湖南等地则是由家长请一位在当地有影响的正派人,到一百户人家筹钱,打成一把银锁,随附一张写有一百户主人姓名的字条,锁面也镌有“长命富贵”之类的祝语。从小孩3岁起度“花树关”时戴上,直到12岁度“大关”后解下。这种集百家钱制成的长命锁又称“百家锁”。百家锁的神力,来自百家之众的力量。然而,凑百家钱手续繁杂,不易办到,于是又有简单易行的方法,即用百余文或两百至三百文钱,和乞丐的钱交换。乞丐的钱是挨家挨户讨来的,其钱有来自百家之意,所以换来制锁,其锁也为百家之资所制。
长命锁也有用布来缝制的。用红布做成链形锁或编结成锁形,或做成项圈,下坠“长命百岁”银牌。每年过生日时,都要加一层红布,表示层层加锁,以保孩子安全万无一失,直到孩子长到12岁才割下焚化,以示成人。
还有的长命锁是用丝线与铜钱制成的。用丝线编成三尺长的线辫,折回,中间挽一结作锁,下坠铜钱数枚。小孩戴锁之前,要在神前用“表”(一种供神用的黄纸)燃烧燎烤一下铜钱锁,是借神力来增添锁的神秘力量,以保小孩无病无灾。
挂长命锁习俗至晚近渐渐演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仪式,项链由线代替,锁由布条代替,或干脆用纸币代替,而且当天挂锁要当天摘下。如东北三省有小孩满月礼挂长命线的习俗,挂长命线显然是挂长命锁的变异形式。仪式是在小孩的外婆家举行的。母亲将小孩带到外婆家,外婆便要给小孩挂长命线。长命线为一束成圈的白线,不能用其他颜色的线,白色象征着白头到老。把这束白线从小孩的头上套下来,挂在脖子上,在线里要缠上纸币,缠多少视经济情况而定,可缠五元、十元,也可缠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仪式举行之后,小孩的父亲便把母子接回去。到家后,要由父亲给小孩摘长命线,摘长命线不能从头住上摘,而要从脖子到身子往下套,最后从脚下取出,否则,便意味着解除了长命线的法力。摘长命线时还要边摘边念,“头上挂,脚下摘,姥姥亲、姥爷爱,长命百岁!长命百岁!”取下长命线后,将缠在线中的钱取出,线留着给小孩缝被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