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镇
1、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汉王镇地处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北部,西与武乡镇毗邻,东于城固县文川镇接壤,因西汉刘邦在此练兵而得名,旧有纪念刘邦的古庙,所以汉王镇也称汉王庙,惊邦河流过镇中心,全镇总面积40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16705人,125个村民小组,4686户,总耕地面积24578亩,其中水田13153亩,旱坡地11425亩。

近年来,汉王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谋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势头强劲。 自2002年以来,通过争取项目、资金450余万元,用于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资110余万元打机井10口,完善配套设施,修抗旱水窖2口;争取投资20万元,衬砌、维修灌溉渠道9.4公里;争取国债及以工代赈项目投资125万元,硬化村组道路5条计13.9公里。完成了集镇400米给排水管网埋设,19盏路灯的安装。1公里人行道沿的铺设和人行道树的栽植,镇内农贸市场、停车场、邮电通讯、金融、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辖区内有中学一所,小学13所,幼儿园1所。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镇级财政收入117.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59元。镇党委、政府被市、区授予“创建文明集镇先进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集体”、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政府系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教育:汉王镇王家岭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
交通路线:
在汉中市内乘坐23路到武乡下车,再换乘26路即到,10分钟一趟
2、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汉王镇汉王镇,位于徐州西南苏皖交界的群山之中,东北部紧靠徐州市区,东部与铜山新区交接,西部和南部与安徽萧县接壤,镇域总面积95平方公里,境内山脉连绵,河流纵横,森林覆盖率达60%,有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是著名的“花果之乡”、“中国红玫瑰之乡”、“民间石刻艺术之乡”、“汉文化之乡”和“生态平衡之乡”,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曾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称号。汉王素有山水一色、民丰物阜之称,被喻为徐州后花园。
汉王历史

汉王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出土的石刀、石斧、石凿、石祖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还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汉相争,高祖刘邦就是在这里拔剑得泉,重整旗鼓,成就一代帝业,这里出土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描述了当时广阔的生活画卷。历史上许多名人志士、墨客骚人来汉王游赏。
一代文豪苏轼、苏辙兄弟曾游汉王,苏辙为高祖试剑石作铭,大气雄浑;明代徐州知府杨节仲为汉王庙府写了“门迎曲水龙蛇动,户对环山虎豹藏”的对联;死后葬于汉王的清代张竹坡评点《金瓶梅》,呕心沥血,为中国文学理论留下宝贵遗产……如今聪明智慧的汉王人依靠当地丰富的大理石、竹叶石资源,加上精湛的石刻技艺,制造出的烟具、茶具、文具等石刻工艺品远近闻名,2000年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
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汉王镇位于徐州西南,距市区12.5km,北连铜山县大彭镇,西接安徽省萧县,南与铜山县三堡镇毗临,东与徐州市隔云龙湖相望。部分镇域处于云龙风景名胜区内。
汉王镇属山区丘陵地带,东、南面为丘陵区,西、北部为冲击平原并有小面积的采煤塌陷区,全镇有大小山头136座,最高海拔244m,平原区标高在38-40m之间。汉王镇属北温带,亚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38 oC,最低气温-11 oC,年平均气温14 oC左右,平均降雨量800mm,全年平均无霜期195天;全年日照时间2400小时左右,最大冻土深度30cm,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偏北风,平均风速3m/s。
自然风光
汉王自然环境良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0%,荒山绿化率达98%,大气质量达一级标准,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等各项生化指标均超过国家环保标准。在这里,十里葡萄长廊、千亩玫瑰园、千亩桃花园、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经形成。汉王种植玫瑰花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王玫瑰与山东曹州牡丹齐名,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考察,定名为中国红玫瑰,其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雨花露水蜜桃、八斗杏、酥梨等果品在全国、省、市的果品评比中屡次获奖;优质草莓已形成规模。以优质无污染鲜果生产出来的绿色产品曾荣获《国际食品文化博览会金奖》。
在汉王,自然生态环境形成的山水风光秀丽迷人,群羊坡群石乱立、玉带河曲折逶迤、汉王水库波光鳞鳞、拔剑泉清澈可鉴、虎山生态园引人入胜,游人到此莫不流连忘返。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汉王便成了花的世界,登山眺望,处处桃花含娇,樱花点红,姹紫嫣红,芳菲满山。依靠自然生态环境形成的山水风光秀丽迷人,群羊坡群石乱立,风吹草低,如牧群羊,或坐或卧,或行或立,或低头汲食,或悠闲嬉戏,意境深远,令人心旷神怡。玉带河曲水逶迤,玉带湖波光粼粼,老龙潭清澈可鉴,三华山引人入胜,南山温泉也正在开发。游人至此,莫不流连忘返。
汉王矿产汉王矿产富饶。有煤、铜、大理石、石英沙、石灰岩等十余种,其中以石灰岩、煤、大理石会计师尤为巨大。“寿山自古出美石,美石即大理石也”,现今寿山大理石有汉白玉、茶花玉、汉王黑、海浪花等十几个花色,除制作装饰品外,还生产烟具、茶具、酒具、文具、高级工艺品和大理石家俱。汉王竹叶石、五彩石、假山石亦是远近闻名,独具特色。汉王石雕和根雕远近驰名,九九年被江苏省命名为“石雕之镇”。
风景名胜拔剑泉、马扒泉、试剑石
位于丁塘山下,现为汉王镇政府驻地,是云龙湖的源头。汉3年(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刘邦兵败彭城,逃到丁塘山下,人困马乏。眼看追兵已到,刘邦拔剑在手,仰天长叹“天亡我也”,说完以剑刺地,剑拔而泉涌,他的战马以蹄扒地,扒出泉水,将士得以解渴,精神大振,突出重围后,战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后人为作纪念,将这两眼泉分别取名为拔剑泉和马扒泉。拔剑泉与众不同的是,还有一块巨大的试剑石。大约刘邦怕自己的剑刃不锋,插不进石而先来试试吧。当年的汉王庙就建在试剑石旁边。北宋熙宁年间,苏轼作徐州太守时,苏辙曾作过《试剑石铭》:
汉高祖皇帝庙有石高三尺余,中裂如破竹,不尽者寸。父老曰:“此帝之试剑石也。”熙宁十年,蜀人苏轼为彭城守,弟辙实从入庙观石而为之铭。铭曰:
维汉之兴,三代无有,提剑一呼,豪杰奔走;厥初自试,山石为剖;夜断长蛇,日沽神目;指麾东西,秦项授首。敛然三天,一夫之偶。大人将之,山岳颓仆。用巨物灵,不复凡手。武库焚荡,帝命下取。岿然斯石,不尚有旧。
汉王庙由于历经沧桑,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汉王庙会却一直延续至今,每每磨肩继踵。据史料记载,明洪武末年,徐州知州杨节仲重建汉王庙:中殿祀刘邦,后殿供佛像,庙中古柏粗可两人合抱。山门外还有一副对联:
迎门曲水龙蛇动,
户对环山虎豹藏。
两泉至今喷溅不息,泉水恒温16度,冰雪不封,昼夜流量为2592立方米,超过济南趵突泉,被国家地矿部门检测为含锶碘等27种微量元素的高品位矿泉水。拔剑泉周围修筑有拔剑亭、假山、皇桥、曲桥、刘邦像、碑林、农趣馆、茶艺室、农家菜馆等旅游设施。留下千古佳句。泉西侧出土的“始祖石雕”,相传为氐族社会的原始图腾崇拜物。泉西紫金山相传为一汉墓,正在考察论证。拔剑泉四时景色不同,春天可在拔剑亭观赏紫金山的“雾雨梨花”;暑夏可在泉边静听“泉鸣蛙噪”;金秋可欣赏“双泉映月”的景色;冬天则可欣赏“剑泉雪雾”奇景。娇嫩垂柳、苍绿雪松、青翠法梧倒映泉中更觉到了人间仙境。泉旁几户农家饭庄,飘来老公鸡炖蘑菇的浓香,据开饭庄的主人介绍,农家饭菜的用水,全部取自这富含微量元素的拔剑泉水,做出来的食物,因此味道纯真,让人大快朵颐。游人在这里小憩,品尝农家菜,发一腔思古之幽情。汉王镇镇政府院内,在一处雪白的影壁墙上,有草书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字体遒劲挺拔,宛若游龙浮动,显示出汉王古典历史文化的深厚。书墙前的一块酷肖汉高祖的奇石,和墙外的两泉碧水相映成趣。
拔剑泉由于山势优美,泉水清澈,积泉成溪,又流出一条玉带河。山 泉 河相连,风景优雅!清乾隆徐州知府邵大业曾写有《拔剑泉》一诗,颇说了其景的面貌:
策马来寻拔剑泉,汉王遗迹尚森然;
一泓暗泻碧峰外,百丈晴拖绿树边。
溜响消残龙占气,芒寒微动灞陵烟;
鸿冉寂寞乌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
群羊坡
位于拔剑泉南,凤岭山北坡,方圆数百亩的范围内遍布裸露的岩石,这些岩石经风吹日晒,表面光洁呈灰白色,它们在荒草中时隐时现,远看就像活动着的羊群。这些“羊”形态各异,一阵风过,它们在草丛中时隐时现。群羊坡群石乱立,风吹草低,如牧群羊,或坐或卧,或行或立,或低头汲食,或悠闲嬉戏,或仰首咩叫,意趣盎然。
此情此景,让人不禁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更会不觉吟诵起大文豪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府时写下的那首著名诗篇: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有学者考证,这首诗为何只写了七句,是因为大文豪被群羊石的景色完全沉醉了,而竟然忘了写完整八句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虽经千年万年的风雨,仍不减其形神兼备的自然生趣。
虎山百果园
位于汉王西南虎山脚下,这里三面环山,林茂沟深,总面积3000多亩。这里有树龄高达数百年的古藤花,有一二百年历史的古杏林、古柿林,另外还有山楂、李子、石榴、葡萄等果树,四季有花,三季有果,常来常新。古藤、杏林、奇石、深沟、流泉、百果园均充满了自然的野趣;炊烟、石凳、草亭、鸡鸣、犬吠,这里又饱含田园生活的安适和宁静。这里是人们踏青野炊,体味民风民俗,回归大自然的绝佳去处,是一片充满魅力的世外桃源。
张竹坡墓
位于拔剑泉西200米的紫金山上。张竹坡(1670—1698)名道深,字自德,号竹坡,是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就是评点《金瓶梅》一书,他共写下4万字的评论,为中国文学理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张竹坡死后,被葬在紫金山北,墓地有石人、石马,主墓前有神道碑,但皆毁于“文化大革命”。1985年该墓迁于紫金山东坡梨树丛中,碑文为“清初小说评点家张竹坡之墓”。
张道平烈士墓
哈针窝村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道平烈士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文物点按规定距离划定建设控制地带,执行保护规定,以使文物点的环境风貌符合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
大北望总前委指挥部旧址
位于汉王镇北部大北望村内,又称郝家大院。总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共有清代建筑100余间,被古建筑学家确认为徐州地区乡间现存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二三月间,第二野战军(原名中原野战军)的首长刘伯承、邓小平曾到过设在大北望的野战指挥部,同第三野战军的首长陈毅、粟裕、谭震林运筹帷幄,指挥作战,并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照片,这是一处既有观赏游览价值又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文化景点。
张伯英艺术馆艺术宝库
三环路,往南,就直接进入汉王镇境内,不出1公里,大学路的东侧,一座依山而建的雄伟仿古建筑,就是新近投巨资兴建的张伯英艺术馆,这座建筑位于汉王镇望城村内,其气势宛如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其亭台楼阁,各抱地势。艺术馆陈列有被誉为汉代绣像史的汉画像石、石碑、石刻民俗文物等1500余件,张氏及徐州籍书家的墨宝、张伯英塑像等。漫步艺术馆,别具匠心的石道、楼阁、山亭、大殿,处处显示出艺术馆浓郁的艺术气息,成为书家和游人缅怀先师、切磋书艺、休闲度假的又一处胜地。徐州自古便是书法之乡,唐代窦众的《述书赋》,曾列举徐州书法家11人。而彭城榆庄张氏一族,以书法传世。近代书法家更是这一氏族的出类拔萃者。张伯英,谱名启让,字勺圃、少溥、蛰农,自号云龙山民、东涯老人,生于1871年,自幼受家风熏陶,苦习书法。庚子年间中举。1914年因才识过人,被陆军部次长、同窗好友徐树铮聘为陆军部秘书。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担任北洋政府临时执政,伯英出任执政府副秘书长,后辞职,并以卖字为生。伯英书法以颜体入手,再学魏碑,尤精于《张玄墓志》,晚年学苏东坡,自创一体,朴实秀逸,圆满峻发。既宽博雄放,又凝重含蓄。其用笔方圆兼备,万豪齐力,挥洒自然,不泥于古,不媚于今。张伯英艺术馆的建成,毫无疑问会为汉王山水增添一层绚丽的人文色彩。
凤岭山度假区
凤岭山旅游度假区位于拔剑泉南,凤岭山北坡,总占地近3000亩。度假区内将建设生态植物园、果树盆景园、汉王奇石馆、旱地滑雪场、高尔夫球练习场、水上垂钓中心、疗养中心、度假区等,目前蒙古风情园已对外开放,民俗风情园和水上垂钓中心正在积极建设中。
经济社会概况
汉王镇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4 亿万元,财政收入1110万元。
汉王镇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0:61:9。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例高于一产比例,反映出汉王镇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仍很低,上档次的不多,以消费性为主,服务性居次,生产性服务业较少。
近年来,汉王镇的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1978千瓦。全年粮食总产量11582吨,农业总产值达1.9亿元。
汉王镇现有工业企业76家,其中国家煤矿三座,县办工业2家,乡办工业16家,村办企业61家,工业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全年第二产业总产值3.9亿元。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全镇实现第三产业总产值0.6亿元。
镇域土地利用概况
汉王镇域土地总面积9308公顷,其中镇区建设用地130公顷, 占总面积的1.4%,耕地2015公顷,占总面积的21.6%,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893.3公顷,占总面积的9.6%。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
行政组织概况
汉王镇现辖12个行政村,共有46个自然村,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万人,占总人口的88%。
在劳动力结构方面,12个行政村实有从业人员26262人,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18258人,占69.5%,工业从业人员2929人,占11.1%,建筑业从业人员2768人,占10.5%,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1578人,占6%,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从业人员729人,占2.9%。
公共设施:
目前,全镇有小学6所,中学1所,中学教学点两处,在校学生4571人,另外,幼儿园和托儿所有9所;医院、卫生站12个,病床数30个。
基础设施:
(1) 交通:汉王对外交通主要依托老徐萧公路,玉带路,新茶路。汉王镇的内部交通网络较为完善。
(2) 供水:镇区内有水厂一座,设计规模1.3万吨。新河矿区有水厂一座,设计规模4万吨。自来水普及率为55%,
(3) 供电:现有220kv变电所1处,35kv变电所2处,镇域用电由35kv汉王变电所供给。电力线均架空敷设。
(4) 燃气:部分居民使用瓶装液化气。
(5) 电信:城镇有一邮电局,开展邮政和电信等多项服务。光缆线路10公里。
(6) 广播电视:现有一座广播电视站,城镇的有线电视网络比较完善。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0%。
远景展望
汉王的发展定位于生态、文化、科技、景观、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型小城镇,逐步开发建设群羊坡、拔剑泉、紫金山、玉带河、玉带湖等旅游景区,建设中学生态自然教育基地、生态康复基地、游乐中心、自然别墅区、饮食等旅游配套项目。围绕环境保护和景点开发,将汉王建设成徐州的大花园、大果园、大菜园,并最终成为徐州旅游目的地中的“王牌”。
交通路线
在宣武市场乘838、837、836路车,在西关新一佳乘31路车均可到
3、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汉王镇位于陇南市区东部,行政区域面积11730公顷,耕地面积22860亩,平均海拔996米。年平均降雨量402毫米,年平均气温14.8℃,全年无霜期281天。全镇辖29个村民委员会。
2005年,全镇总户数6131户,总人口26531人,从业人员13970人。经济总收入6508万元,财政收入121万元,粮食总产量7624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108元。
名优特产:棉花、油菜、当归、党参、黄芪、花椒、桔子、苹果、油橄榄等。
旅游景点:万象洞
4、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汉王镇汉王镇位于紫阳县城以北45公里处,是紫阳县北部的历史名镇和边贸重镇。总面积为81.83平方公里,辖8个村1个居委会,60个村民小组,3907户,14531人。本镇交通方便,水路有汉江瀛湖黄金水道,陆路有横贯全镇的紫石公路;通讯设施齐备,已实现"村村通";富硒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快。
汉王镇党委、政府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机遇,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农业经济特色,按照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镇的战略目标,确定以蚕桑和白山羊为支柱的两大主导产业,年养蚕发种已达3500张,产茧116吨,产值达140万元;全镇白山羊存栏达3000只;以富硒皱皮柑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两大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富硒皱皮柑为汉王镇所独有,以味甜、汁多形美而出名,因其具有祛寒、镇咳的药用效果,又有提神醒脑、特效解酒的保健功能,乃果中珍品,现有皱皮柑面积4000亩,已挂果皱皮柑年产500吨,产值达300万元;有蔬菜基地近千亩,亩产最高可达9000公斤;烤烟、秦巴硒菇两大后续产业方兴未艾。
汉王镇境内北部有国家森林公园陕南著名风景区--擂鼓台,素有"陕南小武当"之称,常年来此旅游观光和摩拜的游客不断;距集镇2.5公里处有我县重点移民开发项目,汉江旅游景点--中坝岛,它蕴涵着深厚的汉文化、道教文化和汉江文化,岛上有15个品种的鲜果100余亩供游客品尝,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集休闲度假和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马家营古汉墓群披着神秘的面纱,令人心神向往。
汉王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是紫阳县的"粮仓",江北万亩灌区茨沟堰、安五堰为该镇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现正在加大以水窖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集镇建设投入,为该镇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支持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保证一江清水进首都,汉江沿线栽植竹林带2000亩,退耕还林造林10000亩。目前汉王镇已为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和各项事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快速、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