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三合村

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三合村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三合村,位于历史古城东阿镇的中部,清末光绪年间,苏姓为避黄河水患的威胁,从苏桥迁来居住,故命名“新庄”。后马、陈两姓分别从马庄等地迁来。因和“辛庄”同音,遂于民国初改名为“三合”村,即三姓合一而居之意。三合村共计人口849人,占地1177亩。整个村子由贯穿东西的柏油马路平分为南北两个村落,南半部份大多以马姓为主,也就是最早的“马庄”旧址;马路的北半部份多以陈姓和苏姓为主,是原来“新庄”旧址。三合村民风淳朴、善良本分,世代多以农耕为主,形成了义苹果园、大棚蔬菜园为主的农业产区。三合村是传统大疙瘩的种植、生产加工地,加工生产的疙瘩酱菜远近闻名!

近十年来,富裕起来的三合村人多数住上了二层的楼房,家庭摩托、面包车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诸多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开始做起了生意,其中不乏做的出色的佼佼者,跑运输、经营农副产品、禽畜肉食品加工等都让三合村人在农闲之时获得不小的经济收入。近年来,更是有大批成长起来的80后年轻新秀走出三合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闯荡出自己的一片事业。他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培养的成果,像现在国内誉为“中国西游管理第一人”的马修鹏,27岁的年龄已经在国内文学界、企业界、教育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三合村民的骄傲,也成为更多下一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三合村人必将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开拓创新,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培养更多新型人才,创办更多全民致富项目,创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三合村三合村位于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以南,距镇政府1华里。东靠口桦公路,北靠302国道吉长南线。全村共5个社,253户,1007口人,总劳动力460人,常年外出打工220人,实有耕地面积130.84垧,其中水田110垧、旱田20.84垧,人均耕地面积0.13垧。

三合村是一个人口多、土地少的村,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在村民委员会领导下,1社成立了一个以张义为首的汽车运输公司,现有大型车辆、翻斗车、装载车等车辆20余台。除了张义以外,还有8家个人养车,常年在外配货,剩下的每家都有车,私家车,三轮车等等。2社牟文庆养猪厂,现有猪舍6栋600余平方米,3社、5社由三轮车贩运蔬菜和种香瓜,4社放养柞蚕等带动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三合村照这样的经济继续发展下去,准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2、江西省南康市大坪乡三合村三合村位于江西省南康市大坪乡东南部的边缘山区,东与本乡蒋坑、横市镇外组村相邻,南与横市镇镐背村交界,被与本乡大坪村交界,西与本乡桥庄村交界,居住户零星分散,交通不便。全村共有26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512户,1995人。全村总面积为13530亩,林业用地面积9960亩,其中油茶山面积4785亩,毛竹林225亩,耕地面积1439亩,水域面积40亩,其他用地2091亩。该村山地资源优越,现有活立木储量达3000多立方米,年均出产油茶二万多斤。山地资源是该村的一大优势,要使山地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致富,充分利用山地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巩固和发展油茶产业,建立优质果业基地,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建立优质稻基地,发展粮食生产是主导的产业。

3、浙江省富阳县三山镇三合村三合村位于富阳县城西12.8公里。是一个半山区村庄。清雍正六年(1728)属江北瑞丰十一庄。1945年属长乐乡。由大树下,吴家村,江家村组成,取"三村合力"之意,故名三合。1992年属三山镇。下辖大树下、吴家村、江家村、柴坞口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大树下。全村420多户,1317人。有耕地667亩,山林6900亩。村境南北环山,富阳县城至新浦公路自东向西依村而过,上里溪自西向东经大树下村边的田畈,汇入富春江。1949年前,全村800多人中,80%以做纸,租田种,做长工、短工,看牛等养家糊口,还有100多人靠挑脚(肩担苦力运输)过日子。1949年后,三合村人仍以造纸为传统副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更新设备,成为闻名省内外的造纸村。

副业经济

造纸是三合村的传统副业。早在清咸丰年间,就有人用桑皮、稻草为原料做桑皮纸。至40年代末,全村曾发展到四十来户。后有二名村民先后办起铁笔蜡纸厂、洋皮纸厂,有100多工人,大部分是村人。随之,一家或几户以独资、合资和劳力、技术换工等形式,建办起一只槽、两只槽,时停、时做的造纸生产工场,村民相继效法。产品多种,有打字蜡纸、铁笔蜡纸、洋皮纸、雨伞纸等。至1951年这种生产遍及全村每户人家,村民长途跋涉将产品挑到杭州出售。手工造纸技术,凡有劳动能力的男女都学、会做。检皮、制浆、抄纸、晒纸、检纸基本人人都能掌握一二种,有的甚至掌握工艺的全过程。

1951年,富阳县人民政府派了三位干部到村利用六畈庙(现三合皮纸厂厂址)办起富阳人民造纸厂。1954年春改为皮纸业生产组,1956年6月更名为三合皮纸厂。1969年上马原一号造纸机,开始生产机制纸,结束了村里造纸业有史以来只能以手工生产的历史。三合皮纸厂先后生产过桃花纸、洋皮纸、雨伞纸、打字蜡纸原纸、铁笔蜡纸原纸、副号白棉纸、滤酒纸、滤油纸、油篓纸、湿洁无纺布、卷花纸、长城牌引线纱纸等20多种产品。产品遍销省内外,长城牌引线纱纸誉满全国,供不应求。1988年在三合皮纸厂投资70多万元,上马一台日本生产的第二号造纸机,当年产值达532万元,同时建机房450平方米,辅助机房120平方米,建5立方米浆车20台,10立方米涤车2台,上马第二号14.3米蒸球一台,二号4吨炉子,128平方米的炉房一幢,1990年产值达1170万元。1991年三合皮纸厂又投资100多万元,上马了日本产的第三号造纸机。

1978年后,在村党支部书记、皮纸厂厂长沈柏顺带领下,党支部、村委会坚持抓经济,抓企业,三合村的经济得到飞跃发展。1984年投资5万余元办起年产值100万元的三合滤油纸厂。滤油纸是村皮纸厂在1963年试制成功的,已有30年的生产历史。1984年3月,滤油纸生产从皮纸厂析出,单独设厂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厂区面积从10000平方米扩展到15000平方米。建有制浆、抄纸、室内焙烘、成品、仓库等7幢厂房,26个车间。生产滤油纸、过滤棉纸、纸芯筒等品种,产品销往江西、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等地。

1985年投资3万多元,建成一个容有100多工人年产值超100万元的三合引线厂。主要生产"长城牌"引线纱纸,远销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10多个省市400多家烟花爆竹厂,产量居全国26家同行之首。

传统造纸业日益更新,村里经济进一步发展。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131万元,比1981年的17万元提高了100多倍,比1991年提高20%,工业总产值1850万元,比1991年提高16.5%。

经济发展

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福利事业有了保障。村里经济积累可分配总额达150万元,人均分配1138元。全村粮食总产量112万斤,固定资产资金达90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000万元。上交税利154万元,上交教育附加费7.5万元,发放贴农金4万余元,农田、水泥道路等项基本建设投资10万余元。至1991年,全村主要道路铺设成水泥路,架起三合中心桥。1986年投资9万余元,建自来水管,全村免费供应自来水。1986年起,实行老年福利制度,发放老年福利费3.5万元。男60岁、女55岁,每月每人可领到15元,1993年起普遍提高5元。发放奖学金4000多元。1985年以来,实行小学六年的免费教育。对考取高中、大专和大学的学生分别发给200元、300元、500元的奖学金。又投资2.5万元建造总面积600多平方米10多间水泥平房,办起一个搞活经济、便利村民生活的农贸市场。1983年、1989年分别在柴坞口、周家地新建了各为20多户幢三层楼住房的新型农民住宅区。全村80%以上的户住进了二层至四层的现代型农村新楼房。1988年5月投资30万元建造了五层的村委会综合办公大楼。1990年安装了电视差转台,村里95%以上的农户可以看上多频道的节目。电风扇、电视机、电饭煲、电炒锅等,各家各户普遍使用,录像机、电冰箱、电话机、摩托车进入许多村民家中。村里个体经济同时得到发展,全村个体运输拖拉机、三卡、四卡有12辆、汽车6辆。有开店经商个体户38人。

村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进。三合村党支部,1990年被评为杭州市先进党组织,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991~1992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党组织。三合村1988~1992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县"双文明村",1991年被评为县"七五"期间最佳乡镇企业集体。党支部书记、三合皮纸厂厂长沈伯顺,1988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县级办厂能人与明星厂长,1991年被评为杭州市农民企业家。

4、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太平乡三合村三合村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太平乡政府驻地西南5.3公里处,全村区域面积1100亩,其中耕地面积800亩,2006年全村总户数97户,总人人数301人。男性170人,女性131人,三合建村1930年,沾化县城宋奎占来此居住,取名宋家屋子;1935年,滨县窦家人窦殿宫来此立村,取名窦家井。1951年窦家井以宋家屋子合并为一个行政村,称三合村。

1955年春季初级社

1956年成立高级社

1967年成立革委会

1981年12月成立村委会

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

农历88年11月25日该村通电

2007年8月28日该村通自来水

1996年7月该村通上柏油马路

5、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三合村黄山区新明乡三合村位于黄山北麓、太平湖畔。全村土地面积19.37平方公里,有12个村民组、1432人,茶园面积4000亩。是个典型深山区、库区、茶区和革命老区。

三合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做强太平猴魁茶品牌为抓手,大力发展茶叶经济,茶产业一举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比2000年增长100%以上。2006年全村茶叶总收入达到20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猴坑村民组今年茶叶收入超过400多万元,人均6万元,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农村最富裕的地方之一。

三合村是太平湖库区移民后靠村,山深水远,地理位置偏僻。这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长年云雾萦绕。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就是对这里自然环境的形象写照。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物产。三合村是太平猴魁茶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地,早在1915年,这里生产的太平猴魁茶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金质奖章和证书。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多种原因,这里的人们却捧着金碗讨饭吃,历史名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长期沦为贫困村。2003年以来,三合村抓住全区上下实施“茶业致富工程”和太平猴魁茶原产地保护的机遇,全力发展茶产业,走出了茶业致富的发展道路。

——示范带动,全面推广,形成区域名茶龙头。三合村是太平猴魁茶的发源地,但由于观念上的落后,长期以来,该村只有猴坑、猴岗、颜家三个村民组生产少量猴魁茶,其它地方则生产普通尖茶,名茶品牌没有很好挖掘利用。村两委认识到三合村脱贫致富,必须充分利用好太平猴魁茶品牌,大力发展名茶生产。决定在猴坑等三个村民组做好猴魁茶的生产经营的示范典型,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良好经济效益带动周边地方全面推广猴魁茶生产。从2003年开始,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加大品牌宣传的影响下,猴坑等村民组的猴魁茶产量快速增加,茶叶单价大幅提升。2003年猴魁茶每斤由 2000年的 160元提高到700元,茶农人均收入从5000元增加到20000元,名茶效益得到充分展现。村两委因势利导,采取会议宣传、实地观看、技术培训等形式,加大对其它地方茶农的引导,在全村12个村民组全面推广猴魁茶生产。目前全村都生产太平猴魁茶,全村猴魁茶产量达到10万千克,茶叶均价达到200元 /千克以上。过去一些经济较差的村民组也迅速成为富裕村。如西二村民组2002年茶叶收入人均2000多元,今年人均超过60001元;甘坑村民组2008年茶叶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比2002年增长 5倍。

——建立完善产业化生产经济模式,加大名茶品牌宣传。过去三合村名茶生产发展缓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产业化生产和龙头企业带动。近年来,该村的一些能人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下,积极创办茶叶经营企业,发展产业化生产。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黄山六百里茶业有限公司不仅成为村级龙头企业,也是全区两个最大的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销售收入都超过了1000万元。这两个企业的“猴坑” 牌、“六百里”牌太平猴魁都是“安徽省著名商标”,“猴坑”牌还成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安徽名牌。这两个龙头企业在本村发展订单农业户都在200户以上,相继被评为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三合村还有年销售额一百万元以上的茶叶经销大户7个,全村90%以上的茶叶通过龙头企业、经销大户销售,农民不再到市场销售茶叶了。三合村作为太平猴魁茶的核心产地,不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猴坑茶业有限公司、中明茶业有限公司多次到合肥、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参加名茶宣传展示和评比活动,在各级新闻媒体做广告宣传,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近年,三合村的太平猴魁茶多次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奖。如,2001年获 “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02年获(芜湖)国际茶博会金奖,在2004年(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和2005年的(上海)茶博会上获得“茶王” 称号和特等金奖等。三合村的太平猴魁品牌茶已经享誉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

——推广茶树良种,发展有机茶,进一步提升名茶品质。为进一步提高名茶品质,近年来,三合村加快推广茶树良种,改造低产茶园,达到提高茶叶单产、增加茶园单位面积效益、多产优质茶的目的。几年来,新建茶树良种基地1000亩,引进推广和繁育柿大茶无性系良种苗400万株,良种占有率由原来的不足30%提高到60%。与此同时,顺应食品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发展有机茶生产。目前全村无公害太平猴魁茶认证面积有3000亩,有机茶认证面积1500亩,名茶品质进一步提升。

——完善村规民约,加大名茶原产地保护。“太平猴魁”茶是三合村村民致富和发展之本,他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保护名茶声誉。该村农民自觉制定村规民约,采取实施原产地保护和村民自我保护相结合的办法保护太平猴魁名茶,严禁外地茶叶进入村内加工销售,以假当真,以次充好,避免损害名茶声誉和消费者的利益。几年来,三合村的太平猴魁茶得到有效保护,在消费者中获得极高的信赖度。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茶产业跨越发展。三合村地处太平湖畔的崇山峻岭中,和外界既隔山又隔水,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非常差,制约了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去年以来,该村打响了基础设施建设攻坚仗,当年建起了一座移动通信基站,今年又把所有的模拟无绳电话改为数字无绳电话,彻底改善了通信难状况,架通了和外界信息联系的桥梁。为改善交通状况,他们在有关部门支持下,2008年对三合村村部到猴坑组5公里长的沙石路进行了全面改造,铺上了水泥路面。7月份又动工兴建村里通往外面的一条7.5公里长的公路——猴魁快速通道,项目总投入600多万元。该项目一期工程今年10月底完工。明年在太平湖上架一座桥梁,彻底改善交通状况。

三合村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做大做强太平猴魁茶品牌,茶叶收入逐年大幅提高,茶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茶叶收入已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茶产业。2008年,三合村已列为黄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他们决心全力主攻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6、湖北宜昌夷陵区鸦鹊岭镇三合村三合村位于鸦鹊岭的东部,东与当阳市王店镇史店村相邻,南与鸦鹊岭童畈村接壤,西与鸦鹊岭白河村隔河相望,北与当阳市王店镇白河村(原贺畈村)相连。汉宜公路纵横东西,焦柳铁路横穿南北,鸦官铁路从村中心地段始向宜昌市城区。

村域地貌形态属丘陵平地相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新中国成立前,属当阳县双莲乡第十三联保,1945年日本投降后,从双莲乡分离为第三保。1949年解放后,划为宜昌县管辖,1950年土改运动中白河乡,1955年分为三个社,1956年2月并为红土乡高五社和高六社,1958年9月改为鸦鹊岭公社红土大队(管理区)4生产队,共14个小队。1961年将泉河以东5个小组划归当阳县管辖,余9个小队,以鸦双公路岗为界,岗西沿白河4个队,岗东沿泉河5个队。1961年4月后,逐步将数字名改为地方名,即改为三合大队。三合地处三大畈(即姚家畈、祁家畈、史家畈),所辖三大姓(即姚姓、祁姓、史姓);紧靠三条河(即白河、泉河、叉河)而取名。1962年分为11个组, 1980年分为12个组, 1984年9月将三合大队更名为三合村,2003年3月由于税费体制改革,合村并组,由12个组并为3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小组。

村委会驻地在村中心地带,距镇政府3公里。全村版图面积7.45平方公里,总户数540户,1612人,劳动力913人,党员53名,团员32名。耕地面积2500亩,其中水田1823亩,旱田677亩。多经园(柑桔面积)面积3000亩,养鱼面积450亩。2005年粮食总产2225吨,油料总产463吨,生猪出栏5800头,水产养殖鲜鱼510吨,柑桔总产650吨,全年实现经济总收入1568万元,人平纯收入4348元,村两委班子按照“栽好摇钱村,喂好禽和猪,养好池塘库,修好渠与路”的发展思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寻求发展,增收新路子,脚踏实地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奔小康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党支部、村委会曾多次被县(区)、镇评为先进党支部、红旗单位、先进集体。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根据本村实际情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党支部、村委会提出了“平原种粮田、岗上建桔园、沿河打鱼池、沿线办工厂”的调整思路;九十年代,提出了“依靠科技调结构,一压两扩攻三优,主攻‘四’字建产业,盘活资源促增收”的调整思路。根据市场经济,按照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2005年制定“一户一品、一品百户、户平万元”的调整目标。通过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柑桔3000多亩,建鱼池500余亩,畜禽养殖明显加快,村办三家企业,即火车站服务大楼、矿粉厂、粮油加工厂。2005年人平纯收入4348元,是1984年的9.5倍。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2004年与鸦鹊岭火车站协商,联合对进站公路0.8公里进行了硬化。2005年村筹资100万元硬化了鸦双公路,全长4.8公里。同时,对白河河堤,一组至十二组及通往村委会公路6.3公里筹备硬化。村通组、组通户公路网络全面升级。近几年,对80%的蓄水堰塘进了改造,混凝土护坡,对原石磙大堰、姚家大堰、机大堰进行水泥护坡,改造为小二型水库,新建6组小二型水库,全村总蓄水量达200万立方米。沟渠三面光达60%,安装U型渠4万米。1999年9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三合项目区动工,总投资125万元,将原1、2、3、11组农田改造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树成行“的高标准农田,受到了农业部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表彰。农电改造布局合理,安全用电有保障。2005年新增二个台区,达到6个电力台区,基本上满足了全村生产、生活电用。广播、通讯事业发展较快,村安装了二台广播转播机,设立了14只高音喇叭,覆盖面100%。1998年村自筹资金18万元,安装了450门程控电话,村民拥有移动电话250只,电脑15台,农户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

各项事业稳步推进。1992年村筹资12万元,兴建教学大楼后由于生源不足,并归鸦鹊岭镇中心小学,村又出资11万元修建三合村读书子女宿舍楼。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村办卫生室按标准设立,现有2名医务人员,新型合作医疗正在实施。计划生育无超生、强生现象,社会治安稳定,村设有“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社会道德风气明显好转,近十年来无重大刑事犯罪案件。截止2005年全村共评选“十星级文明户”50户,“五好家庭”125户,“好媳妇”26个,“好妯娌”60对,“好邻居”50对(户)。对5名孤寡老人实行了五保、集中供养。对符合条件的26户进行了农村低保。村委会阵地建设进一步改善,建有党员、团员、农民科技培训活动中心。

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及新农村建设要求,全村规划三个居民点,现有95%以上农户住上了预制结构楼房,消灭了土墙屋。户平一辆摩托车和一台彩色电视机,50%农户购进高档家俱。80%农户拥有各类农业机械或大小型拖拉机,部分农户拥有小轿车、运输车辆。

7、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盘龙乡三合村该行政村隶属砚山县盘龙彝族乡,地处盘龙乡西南边,距盘龙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砚山县城14公里。东邻盘龙村民委四甲路村,南邻文山县东山乡,西邻江那镇舍木那办事处,北邻江那镇路德村民委。辖三合、老鹰山、三塘等2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497户,有乡村人口6349人,其中农业人口6349人,劳动力360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186人。

全村国土面积39.06平方公里,海拔1595米,年平均气温16.3 ℃,年降水量 996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7429 亩,人均耕地 1.17亩,林地38854.9亩。

8、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游凤镇三合村三合村共3个自然村,1668口人,351户,1964亩可耕地。主产小麦、玉米,全村总产值608万元,人均纯收入1736元。

9、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三合村一、 地理位置

三合村是南窖乡八个自然村之一,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461人。

二、人口构成

全村197户,总人口461人,其中,非农业户口163人,农业人口298人,村三套班子由5人组成,平均年龄38岁,全村党员33名。

三、经济收入

主导产业以煤矿为主,全村有煤矿三处,年煤炭产量9万吨,辅助企业:凯盛园高贸公司。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99万元,人均劳动所得5476元。

四、实施搬迁工程,生活区生产区发展情况。

该村为全乡确立的第一批采空区搬迁村,1999年在良乡镇于管营村购买土地83亩,建房500余间,整体迁入了新居,经过5年的努力,新村的整体面貌在不断发展,整齐的排房,清洁的街道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齐全,村党支部为发展全村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施了以下战略:依托山内企业,逐步引进、发展山外企业,增加全村经济发展后劲。目前已注册凯盛园高贸公司一处,另在良乡拱辰大街繁华处购买底商370平方米,待出租经营。

五、农林状况

全村耕地面积464亩,现已全部退耕还林,退耕果树20640棵,主要以柿子、核桃、杏为主,另有生态林1889亩,有机井一口,容量一万立方米的塘坝一座,水质优良。

六、资源开发

全村有煤矿三处,板岩矿体储藏量丰富,目前已开发出优质板材和页岩片,市场前景很好。

1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三合村三合村位于齐齐哈尔市南郊,北靠南苑开发区、齐平铁路和齐水公路纵穿全村,交通便利,全村有八个自然屯,现有农业人口2,822人,农业劳动力1,596人,耕地5,006亩。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和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的要求,三合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养渔生产、蛋鸡生产、生猪和奶牛等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牵动,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和畜牧业,村域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全村各业总收入8,000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

选准立村主导产业。三合村多年来一直以粮食种植为主,七十年代划归龙沙区后改为种植蔬菜,但三合村的耕地多为涝洼地,不适合种植夏、秋菜,农业收入一直徘徊在低水平上,两委班子充分认识到三合村要想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掘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生产。首先将低洼严重的地块和沼泽地修建成渔地。共修建了2,000亩(水面)养渔池;利用高岗不毛之地建养殖小区,发展蛋鸡、牛、猪等养殖生产,在较好的菜田耕地里修建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小区。到2006年全村建起塑料大棚和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352亩,建养渔池2,000亩,建养殖小区两个,蛋鸡存栏25万只,生猪存栏8,000头、奶牛存栏400头。

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三合村把服务工作当做促进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着力解决农民急需的以下几个工作:一是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解决农业生产贷款问题,仅2006年全村种养业贷款就达1,`200万元。二是严格落实国家支农资金,两补资金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三年来共20万元都用在了农业生产上。三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无偿为种植蔬菜的农户安装了输电线路,保证了水浇地正常灌溉。为农户整修了田间路,确保了农民生产的蔬菜运得出来,为养殖户建立了两个养殖小区,接通了电源,修通了小区通向外面的道路。四是针对一家一户松散的养殖业生产很难抵御市场风险的问题,先后筹建了养鸡协会和养渔协会,协会的成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畜牧业养渔业的品种引进、疫情防治、饲养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每年协会都要请专家为农户举办学习班,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五是针对三合养渔量大而且集中的特点办起了自己的鱼饲料饵料厂,降低了养鱼户的经营成本,同时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六是每年都组织农民积极参加绿博会,参观周边地区的先进地区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办好每一届科普之冬的农民培训工作,把农闲变成农技忙,让农民学到更多的科学种植、科学养殖技术。用科学知识武装农民,让科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七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三合村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服务城市、索取城市,是最大的城郊经济发展点,为此,必须立足现有土地发展好蔬菜生产和畜牧渔生产是三合农民的根本之路,种植业上采取建设千亩日光温室小区建设扩大棚室面积,增加收入,养殖业上不断完善小区建设,加强服务功能,确保生产正常稳步发展。按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组织生产,大力推广应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努力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全村26户2,000亩养殖鱼地除500亩鱼苗都实现了训化养殖,100%的养鸡户采用蛋鸡高产饲养模式,年产鲜蛋2,500吨,养猪生产全部采用饮水机加干料饲养方式饲养,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多业并举,全面发展。几年来,农业综合发展扩大了农民收入来源,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村两委班子按照围城沿路的经济发展思路建起了商服一条街、农贸综合市场一处和永光经贸公司、民祥农副产品大市场、饲料市场等一批农字号市场,同时还招商引资1,000万元建起了永旺牛羊屠宰加工企业(规模1500吨冷库),引资1,800万元建起了两个冶金铸造机械加工企业,建起了砖厂、畜禽加工厂,还与铁路联办了龙南货场,这些市场和企业不但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800多人,为今后城郊经济的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

统筹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发展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上,加强和改善生活环境,一直是村两委玫子所关心的大事。按照总体规划,进行了改水、修路、绿化、净化环境等工程。到目前全村已有90%的居民吃上了城市自来水,村屯巷道全部得到了整修并植有树木和花草,村屯配备了专业垃圾清运车辆和保洁员,98%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村内有两个卫生所,村民小病不出村,近郊最大的农村小学座落在三合村,村内建有两处老年活动中心,活动有房屋、有场地、有器材、有专人负责管理,有线电视和电话已普及进入农家。三合村永光屯(生产队时集体积累式)60岁以上老人已享受了养老金,平均每人每年800—1000元生活费。

三合村的发展得益于本村的资源优势,选准了主导产业和完善的服务功能。目前三合村两委班子正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良性发展的轨道正努力践行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11、吉林省柳河县姜家店乡三合村三合村坐落于六朝线两侧,北望罗通山,是一个较大的村,有土地2301亩,人口1214人,是一个杂粮产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种植了葱、花生等经济作物。

前川村:前川村位于六朝公路沿线,是一个鲜汉杂居的村,水旱田均衡,有土地2182亩,人口1075人。是全乡产玉米的大村,有2个自然屯,在经济调整中带头发展40户养鸡户,形成了一个小规模[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