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同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里的“一”、“同 ”同义,就是“统一”。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其实此语的最早出处是东周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学者都把「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看作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颂词,就连我们敬重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鲁迅也是这样讲的。其实,这是读书不求甚解的一大误会。尊秦的九字经典,来自《中庸》的右第二十八章。原文是「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程氏注解:「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统一也。」如果《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那么文中的「今」,决不会是早于秦始皇「横扫六合」三百年的春秋末期,而是指尚能维持名义上的统一的东周。如果《中庸》如清代某些考据家考据的,是西汉儒生的伪托,那么,西汉的儒生和朝廷,同秦始皇有着最直接的深仇大恨,他们绝不会用美妙的词句去歌颂秦始皇的。所以,把「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当作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经典词句,是从古到今一些文人学者很大的误读和误会。

那么,用「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来描述西周的松散统一或东周名义上的统一,是否站得住呢?完全可以。关于「书同文」,从《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三传》等文献和地下出土的竹简、金石铭文来看,最迟在西周以后,汉字的符号、文法和文章结构,就是统一的。秦朝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只是书写方法的简化,并不是首次统一文字。何况,程邈作隶书,至今尚无实物证明,现在发现最早的是汉隶而非秦隶。关于「车同轨」,史书上说的是秦始皇修驰道,统一车辆轨道的宽度。可是,秦始皇并不是「修驰道」的创始者。西周就有国家一级的道路,称为「周道」或者「周行」。

“书同文”的争论据说中国自古只有一种文字系统,即从甲骨文一脉传下来的汉字,

第一个问题,秦始皇需要统一文字吗?战国时代各国在个别字型上可能有差别,但在整体上不折不扣的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中国是象形文字,从来没有形成过外国那种建立在不同语言基础上的不同的字母文字。

还有,秦朝统治整个中国的时间很短,只有10年左右,而一种文字从确立到被民众广泛接受需要较长的时间。(特别是在古代技术和教育不发达,民众对传统很固守和信从的情况下) 请问,秦朝的政策能在这么短时间产生这么大效果吗?以至后来的汉朝已经不需要去特意推行同样的政策了。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其他大帝国,如罗马,波斯同样需要行政文书的一致性方便统治,却没有形成中国那样成功的统一的文字?(尽管这些帝国有长达几百年时间去推行统一文字)

我相信周朝时已经有比较统一的文字(商朝只有甲骨文),计量标准和道路尺寸。因为周朝可以说是一个标准化的国家,连各级官员的服装,礼仪,享受都有细致规定。

车同轨,书同文、这条后世许多人挂在嘴边,替秦始皇歌功颂德的文章,出自《中庸》右第二十七章,所谓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此《中庸》一书,乃由孔老夫子之孙子思所著,传为四书经典之一。孔老夫子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就算他的孙儿子思异常长寿,竟然晚过他祖父六十年,最迟也只可能活到公元前四百二十年左右。那还是战国初期,比秦始皇横扫六合独霸天下早出二百余年。

可见,在子思的时代,(他明确的说是‘今天下’)各国在政治上是分裂的,但在文化,文字,车轨距离,道德目标方面还是有公认标准的,是基本统一的。这应该是继承周代文化和制度的结果。从世界历史上看,发明一种新的文字绝非容易之事,特别是在不依赖于字母的地方,新的种类的文字的出现在整个世界上加起来都是屈指可数的。要说后200年各国突然形成了自己的文字,显然很荒谬。

中国文字由于自身的特点,导致‘合’远比‘分’要容易的多。字母文字是基于读音的,如果语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字。中国的象形文字却截然不同,能够超越语音的分别,表达同样的含义,因此,反倒会成为不同语言居民之间交流与联系的纽带。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唯一的文明,周围都是蛮族。而这种优越的文明是和中国的文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拒绝这种文字,就等于自绝于文明,向低等的蛮族文化靠近。而且中国的文字的构成是复杂的,很难发明一种不同的文字,却同样复杂到能够准确表达中国主要经典的微妙意思,比如诗经,周易,尚书等。

春秋战国时各国会盟,孙武给吴王上书,秦始皇读韩非子的文章,诸子游走各国,吕不韦召集各国人士编同一本书,商人四处活动都没有听说需要翻译,也没有发现过翻译这种人士。当时的文字差异应该不会太突出的。起码在当时人看来没有太大的困难互相阅读。因为当时各地人的口音有很大区别,(比如中原人就经常抱怨楚国的语言是鸟语,根本听不懂)如果文字上也有很大区别,那么其互相交流就会很困难,这种困难在历史上会留下明显的印记。

那么隶书是否如史书所说是秦始皇的狱吏程逸发明的呢?1983年四川省青山川县境内的一个战国墓中发现的两件木犊,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由秦武王命丞相甘茂等更修国律的条文,就是用隶书写的。这距秦始皇统一中国要早近一个世纪。因此,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狱吏程逸才造隶书,也是说不通的。

秦始皇“书同文”措施是统一使用秦小篆,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与小篆同样产生于秦统一前的隶书,远比小篆优越的多。隶书把小篆的圆形变为直线,把小篆的笔画,勾圆改为方折,又省繁就简,变连为断,变多点为一画,变多画为数点。笔画可以有粗细,部首可以有混用,就无疑都便于书写。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正因为如此,虽然秦始皇规定统一使用小篆,但远比小篆简省易写的隶书却成为风行民间的通用文字。甚至连死人都乐于把它带进棺材。比如 1975年发掘的湖北一座民间墓,据考证,墓主死于始皇30年,即(公元前217年),那时“书同文”的政策已实施4年之久,而墓中留存的简上文字却仍旧是隶书。如果云梦这个当时已经被秦国治理了60多年的地方尚且没有被秦始皇的小篆所‘统一’,六国那些只被秦统治10年左右的地方更不可能有什么实际效果

这样看来所谓的秦始皇统一文字谈不上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相反倒是历史上的一个倒退。而且在当时就谈不上有多么统一的效果。

为了行政需要统一官方文字是自然的。但是这绝不等于说没有秦始皇的这个政策中国就会象世界其他地区那样形成多种文字。准确的说,秦只是统一了政府文件的标准字体。后来的汉朝没有秦那样的大的举动,但是依然形成了政府标准字体。而且不是秦的小篆体,在汉朝的政府和民间,自然就演变和推广了更简便易用的隶书。可见秦的这个政策实际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产生作用,有没有都一样。

如果现在中国政府公文只用隶书,不用楷书,草书,行书,就算是统一了文字吗?楷书,草书,行书,隶书难道是不同文字间的区别吗

由此可见,说秦始皇统一文字本身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是极不准确的提法。中国的文字本来就一直是统一的,区别的只是在个别时候个别字有不同的字型,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字体风格而已。中国文字在历史上发生的只有同一文字的演变过程,从来没有分裂和统一的过程。

作为争论同样需要正面的一方,“书同文”或许是一个历史的倒退,而且扼杀了许多文字的产生。但是这个不得不说是一个壮举!这个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字的统一带来交流的方便。圣经上也有着类似的故事,“巴别之路”又称为通天塔,当时人们使用一种语言,齐心协力,连耶和华也害怕,在他们造了一半的时候,让他们语言发生分化,导致了通天塔无法造成,才有了巴别(变乱的意思)这一说。即使神论不可信,但是道理一样存在,用统一的语言是人们团结一起的前提。甚至毫不夸张的说,现在中国的存在正是因为中文的存在才存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