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内容简介本书作为许知远早期作品,体现了他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的思考和试图与70年代生人建立共鸣的意识。作者生于70年代后期,有人说这个年代出身的是充满物质感的一代,显然这是个武断的结论,每一代人中都会有人积极回应智力的承传,特别是生命力与想像力充沛的青年。《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这个名叫许知远的青年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北大校园的男生宿舍床上、春天的北方城市街道边,一次次遭遇智慧或者青春的完成。许知远已试图搭建属于自己的某种具有自我信仰意味的文字领地,这信仰与精神的自由和智力锻炼有关。
本书初版于2001年,至今读来依然动人。那些才华横溢的文字,轻柔流淌出来的感情,不因时过境迁而褪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青春所凝聚的激情是不变的。正如作者所言:“它并没有改变我的生活,它只是让我意识到时间在我的短暂生命里的流尚,我还年轻,如此而已,而‘年轻就是天堂’。”
作者简介许知远,男,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现任《生活》杂志出版人,他也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在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中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
媒体推荐于威:文明的孩子
文/于威(搜狐内容总编辑,单向街图书馆创办人之一,《生活》、《东方企业家》主编。)
对许知远而言,沉默犹如死亡。他执意要让自己在通向意义的途中成为一个英雄。像一个有很多但却不确定的理由而忿忿不平的孩子一样,他选择了挑衅的姿态。
这样的姿态容易引人注目,但同时蕴藏着危险。在一个秩序已经由惯性确立、经验优先于智力的结构里,闯入者很难受到欢迎,更不要说赢得尊敬。然而这个年轻人在25岁的时候,却要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年代里,复活已经沦为笑谈的理想主义。
许知远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经常引起两种截然对立的情感:要么毫无条件地喜欢;要么深深地厌恶。他常因天真而专横、因羞涩而无礼、因默默无闻而傲慢。他无法容忍社交性的谈话,如果谈话的主角不是他;他不能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多么复杂,总是一厢情愿地提出他认为正确的解决方案;他最喜欢问别人对自己未来的想法,并常常为得不到清晰的答案而困惑。
过于早熟的智力与尚显青涩的心态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这样的冲突为许知远的文字赋予了一种独特的张力:在不容置疑的气势中隐藏着克制,在行动者和旁观者之间,他自动选择了后者,这一点在他的第二本集子《纳斯达克的一代》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他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本书中则洋溢着对青春肆无忌惮的迷恋与放纵。
当《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在2001年第一次出版时,它在年轻人的心里激荡起一种说不清出的情感,延续至今。1980年代是文学青年的时代,如同今天的年轻人上网就能写博客一样,当时的年轻人只要有笔就会写诗。那时,问对方的问题是: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理想的年代很快就湮灭在商品经济的洪流里,我们这些文学青年们也不得不潜伏在水底。直到有一天,朋友介绍我认识一个名叫许知远的年轻人。当我在办公楼一楼等他,而他像一只大鸟一样从楼梯上跳了下来时,我几乎担心他要摔倒在地。学生模样的他的第一句话却是: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们八十年代的人真的是那样有理想吗?在当时,这一定不是一个正常的开场白。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年轻人。
我们曾一起尝试用新的网络形式做严肃的内容,像《时代》周刊那样。亨利·鲁斯是我们的偶像,办公室里播放着大嗓门的摇滚歌星们的音乐,我们在一个像大学宿舍的办公室里愉快地忙碌。在那些日子的某一天,他突然拿给我一叠大学时期的手稿,告诉我,“如果写得不好,你就什么都不要说”。
这些手稿最终成为今天这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的主要文字。看过手稿,我告诉许知远,他是个天才。从那时起,我就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非凡的人物。他身上拥有了这个时代已经非常罕见的特质。
毫无疑问,这个年轻人的理想就是要为生活赋予意义并“依靠写作获得荣耀”。这样的理想在一个人们的心态普遍紧张、焦虑和急功近利的商业社会里,着实显得有些孩子气。
但,这是一个文明的孩子。他坚信,当生活中的所有目标都导向实用性时,这对能够创造生命和奇迹的人来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侮辱,是对人的伟大与尊严的背叛。他说:“我们发现自己是如此乏味,除了工作之外,对于其他领域所知甚少。我们是医生、是律师、是程序员、是股票交易者,却不是一个丰富而有趣味的独立个人。”
事实上,对一部分人来说,许知远不能算是个有趣的人,他严肃得近于乏味。他曾在网站工作了近一年的时间,却始终无法容忍上网聊天。如果你开的玩笑不够聪明,他脸上的表情会让你觉得自己很无聊。他擅长运用各种各样的概念,当你的话还没有说完时,他已经完成了若干次提纲挈领的总结。只有在谈到书籍和思想时,他才会焕发出出人意料的神采。听他讲话既令人兴奋又让人疲倦,有太多你听都没听过的名字,太多你不了解的背景知识,好像他曾担任过图书馆的馆长。他的好奇心似乎是没有边界的,从亨利·鲁斯他们怎样在旧印刷厂里办《时代》,到搞清楚“cool”是怎么来的。他最喜欢挑起别人的雄心,不加区别地告诉所有的人“我们要做伟大的事”。他一点也不忸怩地扮演起精神领袖的角色,而且身边总是不乏心甘情愿的追随者。
获得荣誉的热望始终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激烈地荡漾,这可能让他自己也让别人都不太舒服。康拉德曾经把创作比喻成“黑暗中的救援工作”,在这种意义上,创作者必定要成为英雄,因为他要把人们从容易消亡的日常活动中拯救出来,带他们进入光辉不灭的意识世界当中。但是,人类自来就有一种倾向,不愿意相信离我们的视线稍远的东西,对于看得见的物质的信任感要远远大于看不见的精神。尤其在资讯前所未有地发达的今天,人们每天都会从各种各样的渠道得知数不清的事件及其结果,电视、报纸、网络为我们奉上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可笑的东西、令人恐惧的东西、肉麻而又有趣的东西,作为谈资似乎已经足够,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其中意义的缺席。
新的《时代》周刊评选了去年的年度人物,那是一个多么令人意外的结果——YOU。不是历史性的、创造了光辉业绩的、给世界带来震动的具体的个人,而是“你”——我们所有的人。网络的兴起、web2.0的出现、新的社交网络的构建,主流媒体被指责过时,人们再也不需要他们的宣讲、说教,“我们”构筑了新的民主力量。
托马斯·卡莱尔曾说,历史是由少数伟大人物创造的。我们一直坚持精英阶层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在,一直坚持这个立场的《时代》开始置疑这个说法。《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得以再次出版,因为我们仍想知道,新的一代人——80后,90后,甚至更新的一代人,他们心里所想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和以前的那代人不一样了,我们的历史是不是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人们的关系是不是真的变得不一样?喧嚣和狂欢终将过去,我们仍旧会回到对一些本质问题的追问。
吴晓波:那所叫“忧伤”的大学
文/吴晓波(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出版《激荡三十年》、《大败局》、《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我不知道今日的中国还有没有“大学”。
我心中的“大学”是一个这样的地方:那里有全世界最乱的床铺,最低廉的酒吧,最喧嚣的澡堂,每扇窗户都有破裂的玻璃,每个床下都有半年没洗的球鞋和袜子,每块草地都有不小心遗失的安全套,每排书架都有被撕掉的书页,每个人都带着一付“天下兴亡,舍我其谁”的神情,这神情里有骄傲、有执拗、有稚嫩,更重要的,总是写满了莫名的忧伤。
这个地方每年如流水一样的冲进来一群人,又如流水一样的排出一些人,他们据说带走了知识和成熟,而把忧伤则遗落在了这里,它有时候是一则传说,有时候是一篇诗歌,有时候是会一篇文字。它们跟这里的每一颗树、每一座教室、每一张书桌、每一块海报橱窗一样,构成了“大学”真正的传统和魂灵。
1976年出生的许知远,在离开他的大学后的第二年,出版了这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现在它已经成了很多中国大学生的忧伤读本。尽管匆忙的时光正在冲淡所有的记忆,然而,那份喃喃独语式的自怜、那种青春飞扬的顾盼却让所有正在“大学”里的人们,以及曾经有过那段忧伤日子的过来人怦然心动。当今中国的作家,很少有作品像本书这样的一直被人念念不忘,而且在六年后仍然能不用修改地重印,并受到欢迎。
就跟许知远给自己的定位一样,他不是一个虚构类作家,在他进入大学的时候,互联网的热浪刚刚席卷而来,而与此同时,中国思想界开始进入最彷徨而失落的时代,如同他引用比尔·乔伊的那句话,“我们正走向一个死胡同,各种技术正在把人类逼向死亡。”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同时又无比忧伤的商业大世纪,学习微电子专业的许知远显然没有沉浸在对新技术的膜拜中,也没有失陷于人文上的哀怨,他要穿行其间,要寻找到与这个时代不弃不离的思想方式。他在序言中说,我希望利用文字来表明一种生活态度,来阐述某种道理,甚至有点粗暴地规定某种道路。六年之后再读这段文字,我们会发现,他其实一直行走在这个目标里。
许知远在书里,写到了很多忧伤的年轻人,“我的朋友”胡适、“永远年轻气盛”的李敖、“懒散的师兄”梁遇春、“边省青年”于连、“在麦田守望”的霍尔顿、“行动者”海明威、“全欧洲最浪荡”的卡萨诺瓦,这是一些多么迷人的、曾经忧伤的年轻人,阅读着许知远对他们的描述,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重新抚摸到了那份曾经生动而致命的忧伤。
这是一个有着文字魔力的年轻人,在这本作品中他已经展现出了让人吃惊的知识广度和语言才华,它符合我对许知远的认知,自从四年前我们成为朋友之后,每次见面,总是有一本书或几本书隔在我们中间,而很多次的交谈也往往是以这样的开场白的开始的:最近在读什么书呢?
书,书的作者,以及书所描述的人物和世界,帮助许知远踏上了一条思想探寻的道路。其实,《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的年轻读者们,对他出版此书后的经历更为熟悉。他创办过一本只出版了几期的杂志,当过一家网站的内容总监,然后便进入了一家以“理性,建设性”为办报理念的财经周报《经济观察报》,他以27岁的年龄成为这家报社的主笔,在这个地方,他撰写出了大量的、让人耳目一新的社会观察作品,他飞赴欧美,拜访知名的经济学家、大学教授、报社总编,对全球的每一个热门话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这是一些让年轻人都无比憧憬的经历。这个忧伤的年轻人,一直用一种忧心忡忡的目光关注着世界的每一次动荡,在他的文字中很少看到欢呼,很少有冲动,他始终用一种克制的精神面对所有的新闻事件。现在,他又离开了那家让他成名的报社,成为了《东方企业家》的主笔、《生活》杂志的发行人、FT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专栏作家、单向街书店的发起人,这些众多的身份其实从来都指向一个精神的方向。在中国30岁以内的公众知识分子中,很少人有他这样丰富的际遇。
他的写作曾经被人病垢,但是更多的人则像中毒一样地迷恋他的那种叙述方式和观察姿态,事实上,许知远从来没有完整地表述过一个重大的观点,就好象他在2001年出版的这本书里从来没有给出过任何青春答案一样,他总是提出一个命题,然后用自己的知识和表述方式将之迅速地复杂化和标杆化,这很像一个忙碌的游猎者,他总是能够发现一片陌生的森林,然后大声地把人们聚集在起来。
这两年的许知远正走在通往伟大作家的路上。他带着一个接一个的命题奔走在中国的各个城市和乡村,我是如此欣喜地看到这一切,当他用脚一步步地走过汾阳、三峡、无锡那些街巷之后,他才算是接上了这个国家的地气。有一次我跟他聊起奈保尔――那个36岁才回到祖国印度,最终却以《印度三部曲》成为那个国家最称职的描述者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眼睛一下子变得很亮,我似乎突然读到了他的梦想。
他的这本重版新书,我是在飞机上重新读完的。我发现,尽管自己离那个青葱的大学岁月已经是那么的遥远而又遥远,但我仍然能从许知远的迷人文字中读出当年曾经有过的那份淡淡而骚动的忧伤。
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叫大学的地方,又嗅到了即将挥散殆尽的青春的气味。
目录五年之后
自序:46年之后
一条人文主义狗
那些曾经年轻的人啊
一条人文主义狗
没有颜色的青春
荒原上我们
男人快乐原则
生于70年代
优雅的爱情到哪里去了
暧昧的怀旧
砸烂背后的眼睛
古登堡、互联网与资讯焦虑
窥探者的狂欢节
镜子
林忆莲的眼睛与徐志摩的鼻子
年轻正是天堂
瞬间与牛仔裤
文学青年
人职员们
旧日的“生活”结束了“
抒情的陷阱
写作的第三条道路
从代沟到世纪沟
公民德拉吉
两个世界之间
燕园的记忆
我的师兄梁遇春
傍晚的阳光
午夜日记
那个冬天的午后
随意的文化
拖鞋
小酒馆
燕园的记忆
做个名士
嘘声
晒太阳
灵魂导游者
大二的一天
迷失于阁读中
重建象牙塔
跋: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内容选摘↓=
砸烂背后的眼睛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有个可憎的训导主任,他喜欢在上课的时间,通过各个教室的后门窗户观察学生的动向,心怀期待地寻找沉浸在金庸小说或者窃窃私语的快乐中的学生。所以每次上课,当我们无法拒绝小说或者同桌女生轻言细语的诱惑时,就必须同时提防讲台上的老师,还有后门的那双神出鬼没的眼睛。后来,有勇敢的同学把窗户用报纸封上,那一天大家过得很舒服。报纸不断被老师勒令撕掉,但是不断又被人贴上,老师也就服了。可是,不久,我们发现训导主任还是能够准确无误地抓住吃零食的可怜鬼。原来,后门的窗户下有个小洞,训导主任的一只眼睛可以顺畅地观察我们。一天课上到一半,训导主任不顾尊严地冲进来大吼道:“谁干的,到底是谁干的?”这时我注意到,他的右眼又红又肿,因为疼痛一眨一眨的。猜得出,肯定有人往那个小孔上抹了大剂量效果显著的清凉油。从此,没有人再从后面监视我们了,到现在我还在感激那位机智勇敢的同学。
我估计训导主任在右眼遭受重创的同时意识到两个问题:其一,从背后监视学生是不得人心的;其二,不要把人逼急了。还有一点,他可能至今还意识不到:他们虽小,也是个人,需要人的基本尊严,教育的努力是给人尊严,而不是剥夺尊严。尽管最后一点,当时的我还不能清晰地表达,但是我朴素地知道我不喜欢被人从背后盯着,即使她是个漂亮的姑娘。当时的年纪小,没有能力把这个事件上升到社会高度来看,但当我在世纪末的阳光下看到《1984》的时候,终于意识到这种监视对于人类精神会带来多大的戕害。好在,我们那时候,训导主任还没有“老大哥”的无处不在的监视器,他的那双肉眼还是可以被我们的聪明才智弄肿的。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我在4月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最近一两年,北京有十几所中学在教室后方墙壁上安装了监视器。校长坐在办公室里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查看到每个学生和教师的上课状况。报道说,一开始,学生不适应,但是时间一长就习惯了,而且学生上课的听讲专心多了,没人再搞小动作了。一位律师同志说,教室和商场一样是公共场所,安装监视器很合理;一位家长同志说,只要孩子可以专心学习了,装就装呗;一位校长同志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不是为了监视学生。更可气的是一位和我当年一样大的高中生说,从此大家不传条了,也没什么不习惯的。
我明白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精神状况是根本没有随着科技进步而进步,在很多时候,我们被技术压迫得精神萎缩。《1984》里描述的故事很恐怖,“老大哥”以国家的名义剥夺了每个人的隐私权,即使你跟一个姑娘亲热一下,都很困难不被发现。这种状况下,每个人都对国家忠心耿耿,但是没有几个人是正常的。奥威尔的故事是虚构的,我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校长老师们现在以“学习”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们的隐私。他们搞了几十年教育,却不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管那些孩子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大学,起码我们的学校都应该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走出校园。一个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自然成长,尤其在青少年时应该尽量减少负面的影响。那些老师家长们怎么不好好想想,当你总是意识到自己活在别人眼皮底下,还会正常思考问题吗?反正,在中国历史上,越没有自我空间,人就越虚伪越残暴。如果一个民族的花朵们都在这种阴影里成长,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就可以想见了。还有那个可笑的律师,把学校类比成商场本身就滑稽之极,商场的监视器是在无奈的情况下才出现的,它是以人性本恶为前提,是否合理再另说。但教育却是应该激发人内心的光明的一面,这些幼小没有成形的生命是应该被爱与美引导的,而不是用先进的手段来监视的。
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驯化,没有了我们当年的抗争的自觉性,况且,在面对校长40万元的高科技武器时,抗争也是无力的,再说清凉油已经不常见了。最近北京还流行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TrumanShow),讲的是金·凯利从出生起就被5000架摄像机监视起来,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通过卫星向全世界转播。他的生活吸引了无数观众,他是这个星球最大的明星,但他始终没有察觉。当他最终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玻璃容器中被世界观察时,最终还是摆脱了监视,即使这个游戏的导演诱惑他回到那架摄像机下,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明星(BIGSTAR)。我真希望,这些可以当黑客的孩子们可以用砖头砸烂监视器,即使让你考上哈佛,这种对于生命尊严的付出也是不值得的。
镜子博尔赫斯讨厌镜子,因为它和生殖行为一样,让人口增加。这个一天到晚活在白日梦里的阿根廷人肯定在潜意识里觉得,那镜子里长得和自己差不多的家伙也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大多数人的想法与博尔赫斯不同,对于他讨厌的两件事都乐此不疲。曾经有一个心理学试验,心理学家们把街道旁一间商店:的墙改成一面特殊的镜子,从外面看来仅仅是一面镜子,而从里面可以像透明玻璃一样看清外面的每个动作。于是,心理学家们像看电影一样,看着路过的男女不断停下来,有意无意地照镜子,显然人们对镜子里的自己备感兴趣。
研究结论大概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隐藏着一株水仙花。不过那个叫“narcisuss”(水仙)的希腊少年实在是可怜,当时的客观条件比较艰苦,他只能每天对着湖水自我欣赏,结果终于不幸失足,尽管化成了美丽的水仙花,但还是不免遭受后人嘲笑。镜子的发明,为我们的自我欣赏乃至自怜提供了安全而且清晰度高的条件。
我有时想,对于个人来讲,镜子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让我们的脸比较干净,衣服比较得体,让姑娘们可以准确无误地把口红涂到嘴唇上……但我们是否真正注视过镜子中的自己,或者说我们是否真有勇气直视自己。
当你长久地注视着镜面时,你的面目是逐渐模糊的,甚至失去了分辨自己五官的能力,它们漂亮或不漂亮,组合得协调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你会发现你正在接近你的本质,你的始终隐藏的内心世界。你正在把镜子里的家伙的面具一层层地剥下来,这过程真让人不太愉快。各种平日你一直在躲避的情绪——懊悔、愤怒、惭愧,似乎全都用心险恶地露出它们的狰容,而你的内心世界似乎也正在被各种混乱的情感所搅拌。你正在逐步地逼近你的内心,镜子里的那个家伙有点熟悉,更多的却是陌生。每一面镜子都具有穿透效果,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复杂得令自己吃惊的自己,它几乎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一点点地吞噬那个熟悉的自己。
在短暂的自我迷醉之后,你会开始躲闪镜子。只有真正的自恋者、对于自己具有无穷信心的人才能长久执着地盯着镜子。这样的人必须具有卢梭的气质,《忏悔录》其实正是一面哈哈镜,它把所有的优缺点都转化成动人的影像。而《一个孤独慢步者的遐想》,让我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老年人不知厌倦地坐在静静的湖边,久久地注视着水面映衬出的人像,越看越觉得凄惨动人,越看越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痛苦,越看越觉得世界的不公。
我们的平庸,似乎也正是我们从来不敢赤裸裸地面对自己,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缺乏持久的关怀与信任。我们永远只能停留于镜子所映衬出的表面现象。自信与自恋从来都无法区分。当然有关数学家哈代的故事却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据说是本世纪最智慧的人之一的剑桥教授,他从来不允许他的房间有任何照得见人的玻璃,甚至剃须刀的镜片都不行,他每次进旅馆,都用毛巾把所有的镜子包起来。他的同事斯诺认为,这由于他曾经有过一段自我意识过强的时期,而如今的行为是对最初的背叛。不过幸好他是研究数学的,那些客观的公式需要的是他热情地关注宇宙与永恒,而不是自己。但不管怎么说,对于镜子,他已经表现出一位杰出人士的不寻常态度。
当然,如果不管这些让我们多少感到沮丧的镜子的功能,我知道的最美妙的镜子的用处来自于法国电影《芳芳》。为了夜以继日地欣赏芳芳,那个可爱的男青年像那些心理学家一样,把他与芳芳的墙壁改成了那种从一面看是镜子,而另一面则是透明玻璃的墙壁。每天,芳芳对着镜子欣赏自己,而男主人公则欣赏着芳芳,并且想像着和她在一起。最后镜子被打破了,真实的热情终于冲破了虚幻的景象。我一直幻想着这种场景发生在我身上。
高贵的厌倦“忧愁的态度不能算是优雅;你需要的是一种厌倦的神情。若是你发愁,那是因为你有欠缺,在某些事情上失败了。这是表现自己的低下。反过来如果仅是厌倦,低下的却是徒然讨你欢心的那个人了。”在《红与黑》中,柯哈莎夫王子这样教导失恋的家庭教师于连。
于是,于连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游戏,他通过追逐恋人的朋友来刺激其恋人,以达到最终的效果。这一段喜剧残酷的描写迷住了我。“厌倦的神情”,我总是不自觉地陷入对这种表情的猜想。当这个叫于连的年轻人,走进充满嘈杂的贵族沙龙时,他脸上该是一副什么样子,那里面有自尊,有不屑,有自卑,还有永远无法消失的羞涩与虚荣。这副面孔曾经安在卢梭的身上,依靠这种充满矛盾与高傲的表情,卢梭征服了宫廷的贵妇们。于连则彻底打败了自以为是的德拉木尔小姐。
我曾经坚信厌倦充满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是一种贵族式的情绪。因为,只有你有能力睥睨一切时,你才具有厌倦的能力。所以,拜伦比于连更早地打动过我。这个旷世奇才在《唐璜》中,让自己以怎样的一种厌倦形象出现的。年轻的我,曾经为他如此轻易又如此众多的征服女人,而心潮澎湃。是厌倦使拜伦获得了这样的能力。
然而,不管是于连还是拜伦,他们却似乎没有通过这种征服获得过幸福。于连迅速厌倦了贵小姐;而拜伦拥有过无数女人,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爱情,他似乎必须通过不断地给予肉体以刺激,才能勉强说服自己生存下去。比起拜伦,于连与卢梭仅仅是浅层的厌倦者,他们只是用冷酷来掩藏自己的怯懦,用厌倦来隐瞒自己的欲望……而拜伦的深层厌倦,则似乎只有通过死亡来治疗,因为这个天才根本无法容忍自己仅仅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对于厌倦的迷恋在我21岁那年,达到了顶峰。我幻想自己从宿舍楼上,笔直地跃起,并以美妙的姿势在空中划一道圆满的弧线,因为死亡可能比仅仅作为一个学生活着更惊心动魄。这种想法,在两年后的今天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我不知该为自己悲哀还是庆幸。我想说服自己,那是青春虚幻症的典型代表,对于自己无法拥有的品质,具有无限的憧憬,或者更直接地说,那叫幼稚;但我同时又无法避免地责备自己,我已经失去了追求更高峰的生活品质的愿望,我越来越容易对生活表现得满足,我的精神正在变得平庸,只有平庸的人才容易满足现状……或许这种内心的争执,意味着我依然在成长,依然厌倦着。
我在麦田守望这部小说我已经听说很久了,据说是暴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青少年的虚无、彷徨,精神上无比的苦闷的状态,对于我们这样的成长在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中的青少年是陌生遥远的。结果直到最近译林出版社新版出来之后,我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这部全篇幅散发着浓郁的青春气息的读本。对于这部小说我几乎是从第一页开始就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它。我抱着这本薄薄的书从国林风书店读到我宿舍的床上,我的思维一直和那个满嘴脏话,喜欢倒戴着鸭舌帽,大冬天穿风衣的霍尔顿到处乱转。我陪他一起骂人,一起出入夜总会,一起想那些庸俗却漂亮的姑娘……
在十几万字里遨游,在纽约市区里闲逛是件极其有趣味的事情,尤其是伴随着霍尔顿这样一个实话实说的家伙。我的感情完全沉浸在阅读的快感里,我让自己的性情放纵且放肆。
我知道霍尔顿是美国50年代的一个小伙子,现在即使在的话也该做我的爷爷了,而且美国离我那么的遥远,我们之间本来是该有隔阂的。可是,我却老感到一阵阵强烈的共鸣,我觉得这家伙说的做的,都跟我想得没什么两样。反正我喜欢跟别人不一样,我不高兴的时候也喜欢说脏话,尽管是中文。我也如饥似渴地盼望姑娘,我也老觉得生活特没劲,还有我老是感到我周围的人特虚伪,我心里也渴望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理想,比如爱情,可是现实让我看不到这些好东西,我成天包围在恶心混乱其中。我实在太敏感了,我感觉得到别人感觉不到的肮脏。我也常把希望寄托在明天,但是我不想去守着麦田,因为我是在城市长大的,我不熟悉农活,但我也希望“肩住闸门,放孩子们到光明宽阔的地方”。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是个可怜的怪家伙,浑身是由矛盾冲突构成的,我的矛盾总是在不断的激化,我的心态总是不明不白地陷入苦闷之中,我老是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经常对自己的理想,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曾经无限崇敬的信仰和自己身边的人产生一种信仰危机。
我的国家民族社会对我说“孩子你要这样”,我的父母老师同学对我说“你是该这样”,他们总是热情的给我指引着道路,他们总想安排一条他们以为好的道路让我顺着走下去,整天喋喋不休地对我说,“听我的,准没错,你看前面就是你需要的一切”。然后,我一下子就迷惑了,我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怎么知道我一定需要的那些东西。我老觉得自己像一个被上了弦的机械玩具,顺着自己不想走的方向一个劲地傻走。一旦我产生质疑,我问自己为什么这么走,或者我想停下来思考一下的时候,他们就催我,就劝我快走。我想反抗的时候,他们就说我是个坏孩子,把我当反面典型教育那些即将上路的小孩子。
我就觉得这一切实在是无聊,可我又不知道我该怎样去表达我意思,我该怎样向他们解释,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愿听我说话,他们总是觉得我是个脑子坏了的孩子。然后,我就特郁闷,我只好通过别的方式来发泄我的不满,我开始用脏话来抒发我的情感,我找那些漂亮的女孩子,我和她们约会,尽管我鄙视她们。我出入那些喧嚣的场所,我老想满足了我自己也给你一个刺激。可是尽管这样,我老是无法让自己真正痛快起来,我的心里老有些东西放不下,那些是我这么些年来心里所存的最美好的希望,可是他们总是实现不了……我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可我除了苦闷再也找不出别的方式,我终归还得走他们给我设计好的道路,我还是得变成一个好孩子,因为所有的人都是这个希望,而且我实在没有力量按着自己的方式生活,我太单薄了。
我最终还是屈服了,等我将来做了爸爸,我还得让我儿子屈服,到那时候我怀疑会像今天我爸爸那样不遗余力,我肯定,我不希望我儿子做个麦田的守望者,我要他上名牌学校,我要他读法律系,我要他从政或经商,那样才能挣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