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浪宫
河南淅川平浪宫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陕西、湖北省相邻。淅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商於之地,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和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900年历史,有450年建都在淅川;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南北文化的交汇点。越大夫范蠡、史学家范晔、文学家范启、范泰、经学家范宁、《神灭论》作者范缜、书法家李衮,以及近代诗人余杏雨、著名水利专家朱华航、医学家阎仲彝等皆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代表作至今闪烁着淅川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智慧。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使淅川境内文物古迹珠玑遍地,被称为“文物大县”。境内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荆紫关地处三省交界处,境贯丹江,道扼隘口,西汉时始为草桥关,元为荆籽口,明为荆籽关口,清为荆子关,民国初取荆花呈紫色之祥意,改"子"为"紫",荆紫关之名遂延续至今。淅川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坐落在丹江岸边。巍巍荆紫关,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因而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明、清时期,是荆紫关的黄金时代,沿江码头,船舸弥津。江东沿海日杂百货,秦岭伏牛山间土特产亦多在此地集散。逐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曾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现存古代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清真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浪宫就是丹凤花庙
丹凤花庙位于丹凤县城龙驹寨,坐北朝南,面临丹江,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一处富有陕南风格特色的古建筑群。因是当地船邦动员船户和搬运工人集资修建的会馆,又称船邦会馆。同时因祁法神灵保护风平浪静,船行安全,故又称平浪宫。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