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寺

吉林省长春市般若寺般若寺位于西长春大街上,就是长春人熟知的般若寺。
1923年,佛教天台宗法师释炎虚来长春讲“般若心经”,随后创建寺庙,取名为般若寺。般若寺最初建在南关区西四马路。1931年迁到西长春大街现址重建。
今天,般若寺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是长春市最大的华教庙宇。进入山门,东有钟楼,西有鼓楼,这两座建筑设计奇特、工艺精巧,遇重要节日,这里就会钟鼓动齐鸣。
整个庙宇进深三层。第一层是弥勒殿,殿内供奉弥勒佛坐像,殿前有一座汉白玉石碑,碑文记载着建庙的详细经过;第二层是大雄宝殿,这是整个庙宇的中心,也是最大的一座建筑;第三层是西方三圣殿,该殿为二层歇山式建筑,楼上为藏经楼,楼下供奉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三圣像。西方三圣殿的两侧是大雄宝殿的后院配殿,其中东配殿是观世音菩萨殿,西配殿是地藏王菩萨殿。与前两个院落相比,这里松柏参天。鸟语绕梁,营造出一种古朴、玄远的宗教氛围。
西方三圣殿的后院,是般若寺的尽头,墙外就是纷扰的马路和街市。这个小院内有三座塔型建筑物:前面一座是寺院创建者炎虚法师七十寿辰的纪念幢;后面两座分别是炎虚和第二代法师澍培的舍利塔。
般若寺自建成以来,就是长春佛教的中心,现在是吉林省和长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般若(拼音:bō rě ),佛教词语,亦作“波若”、“钵罗若”等,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罗蜜”。为巴利文 Paññā 的音译,梵文是Prajñā,意为‘智慧’。不是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指洞视彻听、一切明了的无上智慧。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区别,所以用音译而不用意译。鉴于此,寺庙的名字应该是般bō若rě寺,而不是人们经常叫的般bān若ruò寺。
辽宁省沈阳市般若寺位于沈河区大南街8号。由高僧古林禅师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建。宣统元年(1909)、民国13年(1924),曾两次重建。20世纪60年代中期遭到破坏,1979年后进行了维修,重修塑像。在1984年10月建寺300年时,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1985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2037平方米。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是我市保存较好的佛教建筑群。该寺是比丘尼庙。具有布局严谨、中轴明显的特点,在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两侧的配房,是住持室、僧舍、厨房、斋堂及接待室等。东院是祖师堂,东西配房是僧舍。
天王殿 殿两侧是山门。正面大门上悬挂着一块由著名书法家冯日庵先生书写的“般若寺”三个金字的匾额,后门上的横匾题字是“三洲感应”。两边有对联,上联是“圣迹召垂任从劫火洞然炉宛在”,下联是“神功叵测深信金刚不怀杵犹存”。殿正中供奉泥塑贴金弥勒菩萨(又称布袋和尚),弥勒背后有手持降魔宝杵的护法韦驮菩萨。两侧有四大天王塑像。即东方持国天王(焚音多罗吒)手持瑟琶;南方增长天王(焚肓毗琉璃)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焚肓毗留博义)手持一蛇;北方多闻天王(焚音毗沙门)手持宝伞。威武庄重的四大金刚,镇守山门,保护佛、法、僧三宝。大殿后院正中,屹立着铁铸宝鼎一尊,是1984年般若寺主持和众弟子所铸,上面铸有“般若讲寺”四个大字。
大雄宝殿 位于天王殿之后,正殿上方高悬著名书法家霍安荣题写的“大雄宝殿”四个金字,东侧有“诸法空相”匾额。殿门左右红柱上有对联一付:“如是妙相庄严主伴斋彰灵山会俨然未散;本来佛清净圣凡一体菩提道当下圆成”。殿内透雕刻花供奉泥塑贴金的三如来佛坐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佛坐像,右侧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左侧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像前,左右站立着弟子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佛前灯、花、幢、幡罗列庄严。殿内东西两侧山墙上绘有十六尊者的画像。三如来佛像后面的迎风屏上,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彩绘画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藏经楼 在二进院内,是一座青砖青瓦的二层楼房。楼内收藏“三藏十二部”佛经。
祖师堂 位于寺庙的东院,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76)。正殿供奉佛教28祖。殿内曾埋有唐代面釉瓷坛,上绘绿叶红牡丹。内装般若寺创始人古林禅师之遗骨。
四川省内江市般若寺

般若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三溪乡松柏寨,寺始建于唐朝,被誉为“川中胜景”,因曾珍藏全国仅三部《般若经》之一而得名。历史上的般若寺,规模宏大,庄严清净,寺庙原有七殿四廊,僧人多达百余人,后因战乱、历史原因,寺庙损毁严重。
松柏寨·般若寺被誉为川东圣景之一。系清朝咸丰年间甲辰科举人张德元、郭肇林、李世猷等倡建,属高桥镇般若村管辖,其寨墙周长十里三分比当时的内江县城九里三分还略高一筹。寨内以七山、七堰、八景闻名。寨墙、寨依然遗迹犹存,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般若寺位于松柏寨东北面,始建于唐肃宗和代宗年间,经过宋咸淳时的扩建,明万历的重修,直到清代才具有七大殿、两偏殿的雄伟规模。现存藏经楼部份已修缮为大雄宝殿,寺庙四周还有大量的石刻作品。其中石门寺现存69尊造像,最高一尊释迦牟尼造像高约4米,脚踏莲花,线条丰腴肥美,形象生动。另有30余尊高约1.5米造像,头部全数不存,只留下一排排断石痕与众多神州传说成为一桩“无头菩萨案”而令人称奇。灵芝岩岩石凸出,形成近一华里的天然石棚,“佛耳岩”62尊造像雕刻于石壁之上,保存完好,多数成于唐代,高的达6.5米,小的仅数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落实党的宗教政策,1989年东兴区政府决定开放般若寺,该寺开始了修复工作。经过数年的复修,般若寺初具规模,92年1月3日,区政府以内东区府发(1992)001号文件批准般若寺为正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庙成立了寺庙管理委员会,步入了正常的宗教活动轨道。现在,般若寺山门正前方有一座紫红色石砌照壁,书有“佛”、“福”。正门中上方有全国书法家晏纪元书写的“般若寺”三个大字。两边对联是书法家李果青用隶书书写。进入寺庙第一殿是天王殿,迎面接引众生的是大肚慈颜弥勒菩萨,背面是手执金刚杵的护法韦陀菩萨,相貌威严肃穆。
大雄宝殿是原藏经楼改建而成,楼房简瓦宝顶、红漆柱子,黑漆正门。正中塑金光闪闪的释迦牟尼佛;背后是西方三圣,文殊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两旁是十八罗汉,表情自然,栩栩如生。
寺庙东边是金碧辉煌的观音殿,塑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像;西边是祖师殿,塑有地藏王菩萨,济公和尚、丈雪祖师像。
寺外还改建了灵芝崖,亮出了原来的造像、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