鱵科

鱵科(Hemiramphidae;halfbeaks)是颚针鱼目的1科。生态:水表层洄游鱼类,卵生,肉食性或杂食性均有。有12属约80种,通称鱵。中国有5属17种。
体长一般不足300毫米,最大450毫米。体柱形或侧扁;上颌骨与上间颌骨完全愈合,呈三角形;下颌常延长成喙状;两颌相对部分一般具小细齿,齿常具三尖;犁骨、腭骨及舌上无齿;第三上咽骨扩大成一卵圆形板,密被三尖形齿,第四上咽骨或与之愈合。下咽骨肥大,呈三角形,亦有三尖形齿;鳃耙发达,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体被圆鳞;背、臀鳍同形,均位于体后部,一般相对,尾鳍叉形,胸鳍条不延长。圆形或截形;椎骨约50个。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鱵类一般栖息于浅海和河口,也有淡水种类,多为结群性上层鱼类。食物为绿藻、浮游生物及小甲壳类。产卵季节约在5~10月。
鱵科鱼类的身体呈长枪状,部分鱼种略为侧扁。上下颔长度相差甚多,这是与鹤鱵科最大不同之处;较短的上颔多为三角形,下颔则呈长针状,这也是其别名「水针」的由来。上下颔相对部分具有细齿,相对于夸张的下颔,口裂多半小而平直,鼻孔有圆形或扇形嗅瓣。
它们的体表布满大圆鳞,极易脱落,侧线位于身体下部,靠近腹缘的位置。身体後部的背鳍和臀鳍位置相对,胸鳍较为细长,靠近身体上方。某些鱼种和飞鱼一样,可藉著伸展的胸鳍于空中滑行,受惊时亦会跃出水面。尾鳍有分叉、截平或钝圆形,一般而言下叶较长。
鱵科常栖息于平静的内湾,也有不少鱼种栖息于河口域及淡水区。它们的食性相当多样,肉食或杂食性都有,大部分以漂浮的藻类及海草、浮游动物与小鱼为食。卵有细丝,会固著在飘浮物或植物茎上。
鱵科大多分布于三大洋,少部分出没于淡水域。台湾地区数量不多,少数可食用的鱼种肉质鲜美,可油煎或碳烤,其中斑鱵更是日本料理中的高级鱼料。目前全球共12属85种,台湾纪录有6属15种。
中国有鱵属,常见种如斑鱵,背部鳞正常,鼻瓣圆扇形,尾鳍叉形,胸鳍短,不大于头长,上颌三角部无鳞,分布于南海和东海:下吻鱵属常见种有鱵、间鱵和瓜氏鱵,背部鳞正常,鼻瓣圆扇形,尾鳍叉形,胸鳍短,不大于头长,上颌三角部有鳞,分布于各海区及长江等水域;长吻鱵属仅有长吻鱵1种,背部鳞正常,鼻瓣圆扇形,尾鳍叉形,胸鳍长于头长,上颌三角部有鳞,分布于南海和东海。穗鼻鱵属仅乔氏鱵1种,鼻瓣穗状,尾鳍叉形,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异鳞鱵属常见种异鳞鱵,背部鳞正反两方向排列,鼻瓣单尖形,尾鳍圆形或截形,分布于南海和东海。鱵科鱼类肉可食,但体小,产量少,经济价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