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民族学
音乐民族学
ethnomusicology
调查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各
地区的民族音乐,从中找出与音乐有关的诸种规律的科
学。亦译作“民族音乐学”。属于音乐学的一个门类,与
民族学、民俗学的关系密切。原称比较音乐学,又称音
乐人类学,但其内涵及着重点则略有不同,如比较音乐
学侧重于比较方面,而音乐人类学则强调了早期社会中
音乐发展演变与人类发展进步的关系等。
研究对象和范围 这门学科的研究课题涉及面颇广,
包括调查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音乐特
征;探讨这些音乐与地理、历史以及其他文化的联系;编
写民族音乐志或地区音乐志,从中得出若干与音乐有关
的结论等。此外,象比较乐器学、比较音乐史等均属于
本学科的研究课题。
研究方法 大体分为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研究资
料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工作内容除现场的记谱、录音、
摄像外,还包括调查、收集、记录与音乐有关的各种文
化现象,其中也包括调查研究音乐与社会文化背景,与
其他艺术的联系,探明演唱、演奏者的音乐意识以及他
们使用的音乐用语的含义等。后一阶段为实验室和案头
工作。它包括:将收集到的音响资料进行准确的记谱;为
保证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用音高测定器或记谱器
等仪器进行测定和记谱;从音乐表现形态的各个方面,如
从音体系、曲式结构、唱奏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
而归纳整理成民族音乐志。
概况 亚洲和欧洲都很早就开始研究民族音乐。但
是作为一门科学──音乐民族学的开端,一般都以19世
纪末英国的A.J.埃利斯发表的论文《论各民族的音阶》
(1885)为标志。他建议在对各民族的音体系(主要是音
阶)的比较研究中采用音分标记法,从而为音的科学的
测定方法奠定了基础。1902年德国音乐学家C.施通普夫
在他的研究室(柏林大学)设立了唱片资料档案,利用
发明不久的录音手段收集民族音乐的音响资料,并力求
准确地加以测定和记谱。不久以后,同属于柏林学派的
E.M.von霍恩博斯特尔、O.亚伯拉罕、 R.拉赫曼等人从
声乐、民族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对非欧洲各民族的音
乐,尤其是对其中的音律、音阶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
并发表了迄今依然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30年代
以前,柏林学派的另一突出成就是由C.萨克斯等人奠定
了比较乐器学的基础。他所提出的乐器分类法,是将乐
器划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
(后加电鸣乐器一类),是现在得到最广泛应用的音乐
民族学研究的突出成果。1950年,研究爪哇音乐的音乐
学家J.金斯特发表《音乐民族学》一书,并建议将“比
较音乐学”改称“音乐民族学”。之后,出现了强调要
把音乐放在整个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上进行研究的趋势,
美国、日本等国对音乐民族学的研究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中国自古就重视律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入20世
纪后,王光祈最早将柏林学派的音乐民族学引进东方,力
图从音乐民族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并将
中国音乐列入世界三大乐系之中,在音乐的广阔背景中
加以考查,著有《东西乐制之研究》(1926)、《中国音
乐史》(1934)等。埃利斯音分标记法的理论也由缪天瑞
(《律学》)、杨荫浏、沈知白等人介绍到中国。抗日
战争时期,延安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曾对陕甘宁边区
作了较大规模的调研工作。从1979年开始,为抢救民族
民间音乐遗产,编辑出版有关中国民间歌曲、戏曲音乐、
曲艺音乐、民族民间器乐曲、歌舞音乐的民族音乐集成
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大力开展。杨荫浏还著有《音乐业务
参考资料十二种》,这是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方法
论方面的专著。1980年6月,在南京举行了第1次全国规
模的中国传统音乐学术讨论会。此后,每隔一年举行一
次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