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马祖光

院士简介马祖光,1928年4月11日生于北京。1946年至1950年在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1950年9月到哈工大工作,同时在研究生班学习。在学习期间,他被抽调到物理教研室任副主任、讲师。1952年月10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至1970年,他创办了核物理专业,任主任、副教授。1970年,他创办了哈工大光电子技术专业(原激光专业)。1979年8月至1981年11月,他在Lambda Physiks公司和Hannover大学作访问教授。他回国后,任光电子教研室主任、教授,同时担任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1994年,他创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任主任。1996年,他任哈工大光电子研究所名誉所长。从1986年6月开始,他任哈工大物理电子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1987年,他担任国家“863”激光领域第一批领域专家、顾问。1986年至2000年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1988年10月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光学工程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教委军工学科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1990年,他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光电子专业组副组长,同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成员。1991年,他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2001年,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1982年开始,他分别担任《光学学报》编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常务编委、《量子电子学》编委和黑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长。

马祖光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和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他在二聚物准分子、固态三原子准分子、四原子分子准分子、真空紫外波段离子准分子等体系上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同时,他致力于发展具有国防应用前景的新型可调谐激光及电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际上他首先实现了激光振荡10项,发现新荧光谱区17个,首先观察到非线性光学过程7种,在国际光学界有一定影响。他的“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研究,是国际上的一大热点,他寻找到了新激励途径,首先观察到荧光辐射。他领导的课题组系统地对准分子激光体系,在理论与实验上探索了产生可调谐激光的可能性,并在实验上获得一系列成功。他领导的学科组开展了一系列对国防光电子应用有重大意义的探索和研究,并承担了一批激光工程应用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一些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专利,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马祖光发表的《紫外泵浦Na2(B 3∑g)—Na2(x 3∑u)的发射光谱》、《Na2中紫外准分子发射》等论文在国内外光学界有较大的影响。他编著了《激光实验方法》一书,编译了《原子核理论》等著作。发表主要学术论文140多篇,被SCI、EI录用71篇,编撰著作3部。

1960年,马祖光被评为哈工大红旗手,从1982年至1988年,他被连续评为校优秀共产员,曾获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4年和1986年他两次获黑龙江省特等劳模。1986年,他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获“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被评为航天部预研先进工作者。1985年9月15日,他作为党代表出席了全国党代会。1987年10月25日,他作为代表又出席了党的十三大代表大会。

2003年7月15日,马祖光教授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75岁。

2004年7月,多位中央领导先后批示,把马祖光作为“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楷模”大力宣传。8月16日,中宣部、中组部、国防科工委联合组织记者团来哈工大集中采访,随后全国各大媒体、网站以各种形式报道了马祖光院士的事迹。9月13日,马祖光院士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黄菊副总理接见了报告团成员并作重要讲话。之后报告团又赴西安、成都、上海和沈阳等省(市)作巡回报告。为纪念马祖光院士,中宣部、中组部、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电视台在哈工大联合举办了“激情广场”特别节目——《永恒的烛光》主题互动歌会,中央电视台来校摄制了电影《马祖光的24小时》,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国防科工委四部委联合拍摄了纪录片《马祖光》,国防科工委办公厅等4家单位联合出版了《光之骄子马祖光》一书。

2006年6月30日,在中南海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马祖光院士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学术成果马祖光院士是国内外激光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可调谐激光、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使我国新激光介质及可调谐激光研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

1981年在联邦德国汉诺威大学技术物理所首次在世界上实现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发射谱,同时发现Na2910nm、0.93#m一um、104uJm——1.16um、2.50um—2.56umm近红外四个新谱区。

1983年在国内首次实现Na22.54um近红外激光振荡,作出缚—缚分立结构及光栅调谐效应。

1984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Li2第一—三重态吸收谱、390um区吸收谱、B—X异常谱带及多条兰绿区受激发射线。

1985年在国内首次实现S2激光,并在国际上首次在光谱学中提出间接光泵跃进机理。

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撰有《紫外泵浦Na2(B3∑e)—Na2(X3∑u)的发射光谱》《Na2中紫外准分子发射》等论文,编著有《激光实验方法》,译有《原子核理论》等。

马祖光院士还致力于发展具有国防应用价值的新激光技术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马祖光院士领导建设了哈工大可调谐激光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他及其领导下的课题组共承担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其中重点基金课题1项),承担5项总装预研课题和5项“863”计划课题。

多年来,马祖光院士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项,发明专利1项,并发表主要学术论文141篇,被SCI、EI录用71篇,引用51人次,培养博士生27人,编撰著作3部。

大事年表(1928年——2003年)1928年4月11日 生于北京。

1946年至1950年 在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0年9月 到哈工大工作,同时在研究生班学习。在学习期间,他被抽调到物理教研室任副主任、讲师。

1952年月10月7日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8月至1970年 他创办了核物理专业,任主任、副教授。

1970年 他创办了哈工大光电子技术专业(原激光专业)。

1979年8月至1981年11月 他在Lambda Physiks 公司和 Hannover大学作访问教授。回国后,任光电子教研室主任、教授,同时担任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

1986年6月开始 他任哈工大物理电子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

1986年至2000年 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

1987年 他担任国家“863”激光领域第一批领域专家、顾问。

1988年10月 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光学工程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教委军工学科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

1990年 他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光电子专业组副组长,同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1年 他担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1994年 他创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任主任。

1996年 他任哈工大光电子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1年 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1982年开始 他分别担任《光学学报》编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常务编委、《量子电子学》编委和黑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长。

2003年7月15日 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75岁。

马祖光精神马祖光为我国的教育科研事业殚精竭虑,奋斗了一生。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众多的科学发明创造和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更有他在多年生活和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的崇高美德和甘为人梯、谦逊质朴的无私襟怀。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综观马祖光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就如一面镜子,闪耀着炫目的理性光芒,折射出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使我们感悟,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马祖光是一面镜子,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精神风貌。不论是教书育人,还是搞科学研究,都是非常艰苦的事业,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可能建功立业,造福于社会。马祖光抱负远大,从青年起就立志于科技创新上,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崇高的追求激发出了超人的潜能,伟大的目标催生出了巨大的勇气,使他克服了重重险阻,终于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学品如人品,为学先为人。马祖光的感人事迹同时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管水平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地位有多高,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愿吃苦,不想奉献,没有一个良好的学风文风,甚至居功自傲,恃才,追求名利,习惯于拿资历作资本,把义务当施舍,那么,不但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甚至会沦为平庸的历史过客。

马祖光是一面镜子,它放大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在各项事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伟大的道德情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岗位上都应该身先士卒,争做先锋和表率,努力把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马祖光堪称是楷模。在他的心目中,从来都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始终牢记着“共产党员要处处走在前面”,工作中勇挑重担,百折不回,诲人不倦,用心血浇灌出春色满园;他在生活中克勤克俭,严于律己,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他公而忘私,披肝沥胆,用行动在广大群众中塑造了当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为党徽增添了光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马祖光的身体力行提醒我们,共产党员时刻都不要忘了自己扮演的角色,要始终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管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都从严要求自己,以为人民大众谋福利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忘我投入,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认真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只有这样,才会赢得百姓衷心的爱戴,我们的各项事业才会破浪前进,快速发展。

马祖光是一面镜子。在他的身上,党性与人性得到了完美结合,做人与做事实现了和谐统一。他无愧于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照检查一下:作党员,我是否合格?作职员,我是否称职?是否不折不扣地履行了工作职责,是否无愧于人民群众的期盼?应该看到,当前有一些人的精神状态、思想面貌与面临的任务、肩负的责任相去甚远。有的对工作缺乏热情、斗志衰退,碌碌无为;有的贪图奢侈享乐,放荡无束,沉湎于歌舞酒色;有的追名逐利,拉关系跑门子,为达个人目的不惜弄虚作假……这些歪风邪气,极大地损害了我们的事业,误国害民,与以马祖光为代表的奉献者们的高风亮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生如春花之烂漫,死如秋水之静美。马祖光走了,但他精神未灭。他为祖国教育科研事业立下的彪炳业绩、他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人格魅力和感人的故事正在他工作过的校园里、在他无比热爱的这片黑土地上广为传颂。

当前,全省上下正投身于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小康的艰巨征程中。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人格,崇高的事业需要高尚的情操。马祖光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好好珍惜,结合各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实际,认真学习,对照找差距,从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投身到伟大的民族振兴事业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祖光奖学金2003年6月,为进一步弘扬马祖光院士的精神,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决定将学校设立的奖励十佳大学生的最高学生奖项——特等奖学金命名为“马祖光奖学金”。这是该校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推出的又一项措施,目的是以马祖光院士的先进事迹提升广大师生的思想觉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