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镇
1、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黄陂镇黄陂镇位于江西省宜黄县城南面,距城34公里,为黄陂镇人民政府和黄陂行政村村委会驻地。唐末开始在此建村,因地处黄水河畔,故名黄陂。清代以前属第二区黄陂乡黄陂人民公社1984年黄陂人民公社改为黄陂乡。
黄陂镇于2001年11月由原白竹乡和黄陂镇合并而成。地处县境西南部,东傍该县中港乡,南依该县东陂镇,西临乐安县谷岗镇,北接该县二都镇。总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982.4亩。2003年9月大龙坪村委会合并于蛟湖村委会、嵊排村委会合并于丰产村委会后,全镇辖塘圩、十都、黄陂、秀源、中田、芒坳、大园、安槎、罗湾、拿山、蛟湖、西源、霍源、丰产、上堡、竹溪、港南、大铭等十八个村委会,共130个村小组。镇政府驻黄陂村,距县城34公里,全镇6190户,总人口231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12人,有畲族、瑶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32人,其他均系汉族。
全境均为山区,群山起伏叠嶂,沟壑纵横交错。全镇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境内西南部有十八排山,主峰海拔1370.5米,系全镇最高点;南部有大龙山,海拔1326.2米;西部有大脑寨,海拔990.7米;东部有大磨嵊山,海拔850米。发源于十八排、大龙山隘和来自秀源的两大溪流由南向北流经镇域,与东陂镇、该镇中田、十都村大溪流在十都村渡头组汇成黄水,系宜黄水主要支流。林业资源丰富,有山林面积26.0706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5.7268万亩,商品林20.34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镇域有西源林场、上堡林场、黄柏岭垦殖场。生产杉、松、毛竹、杂木,有红豆杉、银杏、古樟等珍稀树种,活立木存量78.6万立方米,毛竹660.32万根。水能条件优越,全镇兴建水电站17座,装机1000千瓦以上电站4座,总装机1.073万千瓦,年发电量9270.72万千瓦时。土特产有竹笋、石鸡、食用菌、茶油、魔芋、茶叶、薯粉丝、板栗、野生中草药。地下矿产资源有钨、铌、钽、铁、稀土等矿藏,钨矿储量较大。全镇加工业以木竹加工、豆腐乳为主,投资200万元以上木材加工企业2家,“红妹子”豆腐乳、罗菜酱、“南华山”矿泉水远销全国各省市,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以上。200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3018万元,农业总产值4316万元,财政收入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42元。
黄陂是革命老根据地。1932年7月,中共宜黄县委机关设在河东黄氏祠内,县苏维埃政府设在“化坛”内。1933年2月,第四次反“围剿”全歼国民党两个师的著名战役“黄陂大捷”,主战场就在黄陂至蛟湖、大龙坪、霍源、西源一带。朱德、周恩来率红军一方面军总部在黄陂镇一带进行指挥。1986年10月,镇党委筹建“黄陂大捷纪念亭”,缅怀革命先烈。2006年5月,“黄陂大捷纪念亭”被市委、市政府定为第二批抚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陂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黄陂新街是一条宽15米,长2000米宽敞笔直的硬质水泥路,两边有下水道,樟树,安装了路灯,两旁是一排排漂亮整齐的新房、店铺。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集镇有1650户,6200人,每逢农历二、五、八为墟日,赶墟者四、五千人,市场繁荣,购销旺盛,为该县最大的墟集。
全镇有中学1所,镇中心小学1所,村小学17所,在校初中生590人,小学生2160人。有卫生院一所,床位20床。1996年硬质水泥路通至镇政府所在地。现黄白公路、秀源、芒坳、中田等村级公路铺设完毕,今年安槎、大源、十都等村正在铺设硬质水泥路。2004年全镇完成农网改造,实现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村村通,手机信号覆盖率81%,并实现八个村县镇有线电视并网。2002年列为江西省华南虎自然保护区,2001年10月被评为“全国亿万健身活动先进乡镇”。2005年该镇被评为“江西省信息化富民创业百强乡镇”。黄陂镇文化传统良好,“三百田剧团”常年活跃在乡村组,享誉省内外。今年,黄陂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塘圩村徐家、安槎村安槎、丰产村塘头,现三个示范点都在进行“三清三改”,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
2、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镇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的西北部,距县城48公里,区域面积204.4平方公里,毗邻两县七乡镇;距一级国道昌厦公路25公里、赣粤高速122公里、京九秩路80公里,并与纵横交错的镇村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镇内通讯便捷,硬件设施俱佳,是实施江西在东西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乡镇。
黄陂是一个千年古镇,唐、宋、明、清时期古建筑群随处可见,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以来,黄陂镇人文荟萃,英杰辈出,既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也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黄陂是一块英雄的鲜血染红的土地。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李富春、曾山、项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长时间在这里生活、战斗。黄陂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渔家傲》“前头活捉了张辉瓒……”的光辉诗篇。上海市的黄陂路由此而得名。黄陂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和英勇牺牲,有名有姓的英烈2800多名,还有那无数的无名烈士,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
黄陂土地肥沃,有耕地面积近4万亩,山地23万多亩。镇内山峦起伏,蜿蜒成势,山上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年平均气温在14—19℃,年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生态环境宜人,适宜于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无污染食品基地。黄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大的矿产有稀土、钾长石、萤石、硅晶岩等。镇内两江交汇,水资源十分丰富,有3.5万伏变电站一个,日供3千吨自来水厂一座,程控电话,移动、联通无线通讯网络覆盖全镇。
3、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区域概况
黄陂镇位于兴宁市东北部,距兴城36公里,东边与梅县相接,北连黄槐镇,西接罗岗镇、大坪镇,南通合水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周围群山环绕,黄陂河由北向东南流经黄陂镇,也是黄陂镇的唯一出水口,传说如此地理形状,是旺财之风水宝地。2004年原岗背镇并入黄陂镇,现辖28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总面积127.52平方公里,2007年未户籍总人口69309人。
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25亿元,其中农业收入4.37亿元。2005年以前的乡镇企业以采煤、运输、水泥、小高炉炼铁为主。全省煤炭行业退出市场后,民营企业家纷纷向省、内外发展,现有10多家规模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煤碳开采、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对外投资建材工业经营。黄陂镇内有水电发展公司,每年发电850万度左右,宁江水泥厂,兴通和兴业两间水泥厂,年总产普通水泥120多万吨。
油茶规模种植和散户种植相结合,已成为黄陂镇的特色农业,是黄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全镇建立2000亩以上的油茶基地7个,全镇种植油茶面积近3万亩,计划到2010年全镇油茶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高山茶油是天然绿色食品,最东方橄榄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降血脂、降胆固醇有很好的疗效,是预防心血管病很好的天然绿色保健食品,生产茶油后的茶果渣等副产品也有很高利用价值。油茶种植4至5年即有挂果收获,此后管理比较简单,且长期收益,种植油茶的经济效益可观。梅州和兴宁市领导称种植油茶是生态富民项目,鼓励支持黄陂镇大力发展油茶种植。
农村经济
2009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33亿元,比增12.64%,其中农、林、牧、渔收入10220万元,工业收入1.9亿元,第三产业收入4.2亿元,分别比增4.6%、12.9%、11.2%,农村人均年收入4681元,比增3.7%,各项经济指标有所增长,群众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能够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一是发展思路明确,加强对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二是稳定粮食生产,切实保护耕地,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坚持科技兴农,全年水稻种植面积26386亩,总产13417吨,平均亩产500公斤。三是积极引导发展养殖业,落实能繁母猪补贴等惠民政策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全年出栏生猪2万多头,年末存栏生猪1.7万头,养鱼418亩,总产塘鱼220吨。四是稳步推进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种植油茶为主的特色农业,至去年冬全镇油茶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其中2008年新种植近1万亩,冬季备耕面积4000多亩。较具规模的油茶种植场7个,其中祥旺油茶种植场被授予“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称号。五是巩固提高骨干企业,提升工业经济,带动促进农业,有效增加第三产业比重。2009年全镇企业总产值1943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3740万元,增加值5697万元,个体工商营业收入20747万元。各级工商企业共上缴国家税收2264万元(其中国税1305万元,地税959万元)比上年增长近32%。镇属骨干企业黄陂水电发展公司克服降雨量少等不利因素,充分挖掘潜力、完善管理,发电量达到540万度。兴通水泥厂抓技术改造,提高产量质量,经营状况良好。
二、环境优化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积极筹措资金,突出以路桥、水利、圩镇为重点,优化发展环境。筹资320万元铺筑陶古、龙溪等村水泥硬底化村道16公里;筹资70多万元,安装穿圩段路灯170多盏,美化了圩镇环境,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筹资80多万元重新拆建岗背学士桥,解决学士桥交通堵塞问题;筹资110多万元,对黄陂河学士、五星段等河道进行清淤,部分河堤砌石维修加固;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修筑留陂、联丰、陶塘、甘专、甘一等村的“三面光”农田圳道4600多米。投资70多万元兴建计生服务中心大楼。加大投入,改善黄陂、岗背圩镇卫生环境,组织专业队伍,集中整治圩镇乱搭乱建行为,圩镇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二是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坚持把综治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镇村干部年度工作岗位责任考核。抓好普法宣传教育,开展创建文明镇、村,文明学校活动。发挥政法部门职能,发动群众群防群治,坚持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一年来先后端掉聚赌窝点2个,抓获处理一批聚赌人员;一般刑事案件发生33宗,已破案17宗,治安案件72宗全部破获,未发生重大恶性案件。重视办理群众来信来访,落实领导包案,扎实开展大接访活动,健全基层调解组织,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信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年落实信访案件68宗次,解决突出矛盾21宗。安全生产形势稳定,镇安全生产办公室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完善制度,狠抓措施落实,加强对重点企业、易燃易爆物品经营单位的检查督促,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重大事故,无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加强减灾防灾工作,做好预防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宣传和落实预防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圩镇建设
黄陂圩镇时间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商贸活动历来活跃,是兴宁市北部重要的商贸集散

地,是黄陂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目前,圩镇建成区达2.4平方公里,22条大小街道,总长8720米,2285间门店,常住人口1.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6570人,外来人口3700人。去年在黄陂河建成兴宁市首座拦河蓄水坝。圩镇人均居住面积28.7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普及率100%;圩镇的排水、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完善,架设路灯230盏,圩镇绿化率达到36%。现在的黄陂圩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齐全,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圩镇的辐射作用和带动能力越来越明显,初步具备了富有客家特色和风貌的新城镇。
四、民生改善
一是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落实。继续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帮助52户农村困难户改造砖瓦房,5户特困户改造危房,其中结合新农村规划,在陶塘村建立示范点,集中安排21户困难户建房。基本完成了合水水库扩容的移民核实认定工作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续扶持资金的发放工作(总人数7337人,其中直补2259人,项目扶持5078人)。二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扩大社保覆盖面,落实村干部参加社保资金补贴。做好农村低保扩面工作,将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1275户2972名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五保人员供养更为规范,生活待遇不断提高,分散供养的五保人员生活费每人每月200元,集中供养的五保人员每人每月300元;农村参战退伍军人材料通过审核认定,补助按时发放。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全镇参加医保52075人,占农村人口的85%,参加2009年度居民医保2700多人,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残疾人群得到更多关心照顾,办理残疾证10人,免费做白内障复明手术28例。
五、社会事业
一是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贯彻执行环保责任制,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普查工作,加强合水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和污染源的综合治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关闭炼铁小高炉;加强山林保护措施,取缔无证木材加工,结合种植油茶营林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二是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目标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健全镇村干部计生包户责任制,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坚持优质服务,运用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农村计生奖励,严格实行奖罚制度,提高了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全面完成了市下达的年度人口与计生目标任务。全镇出生人口782人,出生率10.24‰,自然增长率5.92‰,计划生育率93.61%,完成“四术”820例,其中放环645例,结扎150例,人流引产25例,各季度平均查环查孕率93%。三是文教体卫取得新进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引进各类资金办学,由东莞市希望工程投资70万元扶持新建了径口小学教学楼,张赞鸿先生捐资32万元,新建了樟坑村时新小学教学楼。改善群众医疗保健条件和提高服务质量,积极争取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为黄陂卫生院捐赠价值30多万元的医疗保健设备,新建了径中、土墩村卫生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破除封建迷信,抵制赌博陋习。筹资6万多元用于农村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寺岗村建立了文化室和农家书屋。
六、前景发展
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比增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增10%,农村人均年收入比增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通过努力、力争在经济发展、民生纾困和文化生态平安建设各方面走在全市先进行列。为此要重视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巩固基础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以油茶为主的特色农业,抓好现有2.5万亩油茶的管理,新种植油茶8500亩。坚持以大户种植为主,带动群众连片种植。各村要根据本村实际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村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重视招商引资,抓住我省实施“双转移”的有利时机,多渠道引进资金、项目,增加投资发展门路和劳动力就业岗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财税工作,扎实抓好税收入库。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增加税源。加强镇财政资金运行管理,厉行节约,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统筹发展加快公路村道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修筑“三面光”水沟;继续对黄陂河堤等处重点水利设施维修加固;实施农村特困户危房、困难户砖瓦房改造计划;加强圩镇规划建设管理,严格圩镇农村依法用地,切实保护耕地。扩展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引导有条件的村,建立新农村建设规划区,改变村民旧有建房习惯,依法依规合理用地、节约用地,逐步建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居住区。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组建村级环卫队上门收集垃圾,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抓好公路、村道绿化,年内完成一至二条公路绿化工作,建立村道绿化示范路。
三、进一步改善民生民利,致力造福百姓
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保障广大群众学有所教、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以“人人有保障”为目标,扩大社保覆盖面,解决村干部入保问题,积极发动群众参加社会保险,重视关心五保户、残疾人、特困户等困难群体,对农村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要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农村劳力的就业培训指导和引导就业工作。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力争实现“全覆盖”。
四、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
坚持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持高压态势,维护良好的治安环境;重视信访、调解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定期排查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大力宣传贯彻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消防交通安全等法律法规,消防方面计划设五个消防专用管道以防火灾。切实抓好各项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进一步推进文教事业发展
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创建教育强市的部署,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成为教育强镇。重视支持各中小学校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实现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完成黄陂中学图书馆、新体育场建设;发挥镇中心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充实、丰富村文化室、农家书屋、老人活动中心的活动内容,发挥广播电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体活动,引导群众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六、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
紧紧围绕年初签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目标责任,创新工作方式,切实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主要薄弱环节,确保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对驻村干部计生包户工作的监督检查,改变个别干部工作漂浮、出勤不出力、任务不落实的现象,力争计生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七、财务公开
兴宁市黄陂镇2009年第一季度财务公开
甘专村第一季度期初余额 0.0元,收入 26989.0元,支出 26212.8元,本季结余776.2 元。
振光村第一季度期初余额 6752.8元,收入 16741.2元,支出 22305.3元,本季结余1188.7 元。
寺岗村第一季度期初余额 0.0元,收入 4862.0元,支出 4862.0元,本季结余0.0 元。
春勤村第一季度期初余额 82.5元,收入 4368.0元,支出 4368.0元,本季结余82.5 元。
桥尾村第一季度期初余额 4351.4元,收入 11474.0元,支出 12700.0元,本季结余0.0 元。
学士村第一季度期初余额 18149.7元,收入 47040.0元,支出 41776.2元,本季结余23413.5 元。
虎留村第一季度期初余额 31.8元,收入 13427.0元,支出 13359.3元,本季结余99.5 元。[2]
八、领导机构
中共黄陂镇委员会
黄陂镇党委书记 刘敬东
黄陂镇党委副书记 刘尚方
黄陂镇党委副书记 杨洪亮
黄陂镇党委委员 曾岳鹏
黄陂镇党委委员 黄伟光
黄陂镇党委委员 叶胜良
黄陂镇党委委员 曾伟思
黄陂镇党委委员 袁作胜
黄陂镇党委委员 钟志雄
黄陂镇党委委员 曾利华
黄陂镇党委委员 罗奕锋
黄陂镇党委委员 钟汉平
黄陂镇党委委员 石伟朋[3]
镇 长 刘尚方
副镇长 曾岳鹏
副镇长 邹强兵
副镇长 钟森华
副镇长 练伟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