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坦猿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发现于北非的直立人化石。最初定名为阿特拉猿人毛里坦种,故又简称阿特拉猿人。

自1954年及1955年先后共发现3个下颌骨和1件顶骨。化石地位位于阿尔及利亚的特尼芬。下颌骨全属于成年个体,可能2个为男性,1个为女性。没有颏突,在Ⅰ号下颌上有下颌圆枕,Ⅰ号和Ⅲ号标本上多颏孔。牙齿都较大,前臼齿、臼齿颊面有齿带,在磨损较轻的牙齿咬合面可见褶皱。脑量约为1300毫升。从顶骨、下颌及牙齿形态观察与北京猿人相似。和人化石一同发现的石器和猿动物化石较多。 地质时代是中更新世早期,距今约70万年。

1955年4月在卡萨布兰卡附近的西迪阿布德拉曼发现下颌骨,论文于1956年发表。

1933年在拉巴特发现部分头骨上颌骨和牙齿。萨莱的化石发现于1971年,头骨的脑容量约950毫升,年代为距今40万年。

1969年和1973年在托马斯采石场发现带上颌骨的头骨和下颌骨化石。其年代亦晚于土尼芬化石。

1976-1981年间埃塞俄比亚的波多地方亦曾发现人类化石,唯其特征介于猿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有可能属于尼人范畴。

1954年,在摩洛哥的西迪阿布德拉曼发现一下颌骨,也被视为毛里坦猿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