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词语释义】检校jiǎnjiào

审查核对;核实。古代官名。

历史沿革

一、勾稽查核之意,加于官名之上。

南北朝以他官派办某事,加“检校”,如检校秘书等,非正式官衔。

隋、唐时入衔,如魏征撰《九成宫醴泉铭》,系衔为“检校侍中”。唐肃宗时有检校郎官,使用范围扩大。凡带此字样者均系诏除的加官。

宋从太师、太尉到国子祭酒、水部员外郎十九等,都有加检校之官,作为散官,与正职并存。凡内职崇班、武臣副率以上,最先除授及加恩赐时皆带检校官,文臣则授枢密使、宣徽使与节度使方带。元丰改制后,武臣承宣使以下皆废,检校官仅留检校三公与检校三师,用以加节度使之久任者。宋徽宗朝政和(1111-1117)以后,改三公为三少,如武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太尉,文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开府仪同三司。

二、属官。

元代中书省与各行中书省属官有检校,掌查核公事文牍。

明初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属官有检校,不久废中书省而六部、都察院、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各府属官皆有检校。

清仅江苏各府有检校,掌稽核文书出入之数。

元、明、清三代检校皆低级官员,与唐、宋检校官不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