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词汇】生生不息【注音】shēng shēng bù xī

【释义】①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已:没有终止。②不断地生长、繁殖。

【出处】《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示例】当代·殷谦《天廷秘传》:“太阳星系及仙女星系乃银河星系之卫,太阳星系於银河星系之左,其所纳金、木、水、火、土等五大星球分形连气,填卫地球,故谓五行元气,元气乃阴阳交替,互为生克。五行生克:木乃始;水乃终;土乃中。故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六合之内,万千世界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星相生相克,轮回循环,万物生灵负阴抱阳,生生不息。”(殷谦·《天廷秘传》第一回)

2.【长篇小说】生生不息基本信息

作者:彭于禄 彭一峰

出 版 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

版次: 1

页数: 449

生生不息

开本: 16开

印次: 1

ISBN : 9787807470489

定价:¥30.00

内容简介

小说记录了父子两代人高考前夕因病退学后的两在种命运,通过两个时代校园、爱情和两代人思想、性格的对比,探讨了一系列尖锐的人生哲学问题,用独特的视角记录着中国的真实,记录了普通百姓的命运与人生。

作者简介

彭于禄,四川人,退休教师。

彭一峰,四川人,著有长篇小说《天为谁泣》、《赵子龙的奋斗》、《正道诡道》。

编辑推荐

那些让人刻骨铭心的爱恋,那些让人痛彻心肺的伤痕,那些让人义愤填膺的公理,那些让人以死相争的原则,到头来,不过是些鸡毛蒜皮,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切都将灰飞烟灭,毫无痕迹。

文友评论

1.在这里,我看到了祖辈、父辈和我的影子,当我再次检视他们时,我明白了我们这个伟大而苦难的民族代代承传,无穷无匮的缘由。

2.在两代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中,最苦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他们为了获得精神独立、人格自由、灵魂美好所做的艰苦努力。希望这能让那些貌似进步,其实已堕落得面目全非的人警醒。

3.应该让学校的老师都看一看,中国高校的腐朽和教育的失败已经到了何等触目惊心的地步。我们天天在喊反腐,可我们的学校却在成批成批地培养新的腐败分子,节烈之士生生不息,贪腐之徒也生生不息。

4.小说展示的场景现实得让人心疼,对很多敏感和重大问题的描写加重了其厚重和尖锐,让人惊骇。

书摘

天色渐渐晚了,暮色吞没了校园,教室的灯火陆续亮了起来,在厚重的黑夜里发出菊黄的光。刚下过一场雨,空气中透着几分寒意,夜风拂过窗外的树林,不时将残存在树叶上的雨滴摇落下来,击打着地面,簌簌有声。

上晚自习的铃声响了,校园里响起嘹亮的歌声:“党的号召青年的心,提前跨进一九六零,驾火箭,坐卫星,我们要和时间比先进,哈哈哈!我们跑,我们飞,我们大跃进!踩得地球噔噔噔……”这边《跨进一九六零》还没唱完,那边《翻身谣》、《团结就是力量》、《胜利的旗帜哗啦啦地飘》又唱起来,歌声此起彼伏,响彻云宵。

以往这个时候,徐培福也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豪情万丈地唱这些革命歌曲。虽然这几年生活艰苦,总是吃不饱,但同学们一唱起这些歌,总是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好像身上有用不完的劲。

有时大家都很纳闷:一个个饥肠辘辘的躯体怎么能够发出那么有力、那么嘹亮的声音?电影里革命烈士临死前会大喊一声“共产主义万岁”之类的话,但那是临死前的呐喊,蓄满了一生的壮志和豪情,并且一生只喊一次,可同学们每天都要饿着肚子来几次“临死前的呐喊”,而且声音那么雄壮,那么撼山动地,真不知能量从何而来。

宿舍里没有灯,徐培福头枕双手躺在床上,瞪着黑漆漆的屋顶,听着校园里潮水汹涌的歌声。渐渐地,那声音缥缈起来,忽大忽小,忽远忽近,仿佛来自窗外,又像来自另一个世界。徐培福知道,自己肯定又发病了。

第一次发病是上周四中午,徐培福和同学们一起吃饭,开始还有说有笑,突然徐培福两手开始哆嗦,饭盒和勺子都掉到地上,接着全身抽搐,缩成一团,昏厥过去,同学们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徐培福已经躺在地上了。

等徐培福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袁晨燕正坐在床沿抹泪。

袁晨燕和徐培福同班,慈眉善眼的,平常总是一脸娴静,像庙宇里的观音菩萨,绰号“大善人”。因她父亲是县医院的院长,母亲是县医院的主治医师,凡同学生病需要看医生,她都主动带去找她父母,不仅省减了诊费,而且还得到格外关照,所以不仅同学们叫她“大善人”,就连有的老师也这样叫她。当然袁晨燕并不是对所有同学都一视同仁,别的同学生病,她虽然也会关照,但没见她哭过。

“燕姐。”徐培福叫了一声。从小学以来,徐培福对学校比自己年龄大的女同学一律称姐。袁晨燕见徐培福醒来,擦干泪问:“好点没?”

徐培福说:“觉得没力气,我……这是什么病?”袁晨燕说:“我爸来看了,现在还不确定是什么病,估计是癫痫,药给你开好了,你先吃着,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确认。”徐培福说:“又让燕姐费心了。” 袁晨燕抹了一把眼泪说:“看你说的,把我当外人呢。”

癫痫病,徐培福曾听说过,那是1956年,他上小学六年级。当时农村开展扫盲运动,每个农民都发一册《农民识字课本》,七八户农民就办一个“识字班”,又叫“扫盲班”、“夜课班”,由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充当义务教师,每天中午或晚上学习一两个小时。为了配合农村的扫盲运动,徐培福所在的青石镇中心校做了几十张一尺高、三尺宽的小黑板,叫“识字牌”,逢集的日子在通向青石镇的各条大路上每隔两三百米插一张“识字牌”,上面写有二十来个《农民识字课本》上的常用字,每张“识字牌”由两三个学生守护,凡来往行人经过这里,必须先读上面的字,不认识的,守护者要负责教会才能放行。

一次,徐培福和几个同学在大路上守护识字牌,旁边的水田里有个农民赶着牛在耕田,开始徐培福没留意,过了一会儿,只听“扑通”一声,那耕田的农民竟一头栽在水田里,好一会儿不见他爬起来。徐培福和几个同学感到奇怪,急忙跳进田去,七手八脚将那人拖到田埂上,等医生从镇上赶来时,那人已经死了,医生说他患了“癫痫病”,突然发作,倒在水田里,窒息而死。

关于“癫痫病”的来历,没有确切的说法,大多数人认为是母亲怀孕时吃了带病的猪、牛、羊肉。徐培福出生那年,母亲四十八岁,徐培福十一岁那年母亲去世,如今徐培福已上安盛县第一中学高二了,一直都很健康,五个哥哥也从来没有这种怪病。

在袁晨燕的关照下,徐培福在县医院躺了半天,除了浑身无力,没有其它不好的感觉。周末回家,父亲徐远达非常高兴,因为历时三年的公共食堂已经解散,可以自己做饭吃了。徐培福几次想把自己患病的情况告诉父亲,但最终忍了。父亲已经七十二岁,母亲去世这些年,家里家外的事情,由他一人包揽,“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家庭虽小,内容不减,看着苍老黄瘦的父亲,徐培福一阵心酸,要是父亲知道自己患了这种怪病,不知会多难过。

晚饭时,父亲炖了一只被野狗咬死的老母鸡,饭后大家在一起聊天,徐培福两手又哆嗦起来,接着开始抽搐,家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徐培福忙说:“二哥四哥,你们一人抓住我的一只手,别让它往后缩。”二哥、四哥立即上前,分别抓住徐培福的一只手,他俩长年在农村劳动,平常能背二百多斤重的东西走几十里山路,但他俩用尽全身力气也不能拉住徐培福抽搐的手,徐培福最后抽搐成一团,昏厥于地。

半夜,徐培福醒来,抽搐的身子渐渐舒展开,父亲问他哪里不舒服,他也说不清,只觉得浑身无力。

第二天,徐培福要去县城上学,二哥徐培义怕他身体未康复,路上出事,坚持送他去学校。路过庙子湾,徐培福说去看看母亲的坟。母亲走了八年,当年弟兄们在母亲坟旁栽的一排柏树已经很高了。

站在母亲的坟前,徐培福琢磨着心事,犹豫了一会儿说:“二哥,有件事还要你帮忙。”二哥说:“只要我能做到,一定做到。”徐培福指着母亲坟墓旁的一块空地说:“如果哪天我发病死了,你把我埋在这里,死后躺在娘身边,就安逸了,我这一辈子,不指望别的了。”二哥生气了,大声说:“好好的,说什么屁话,你自己安安心心读书,娘在天上自然会保佑你,明年你高中毕业,全家人都等你上大学的好消息,你再给我说什么生啊死的,看我不给你两个嘴巴子。”二哥比徐培福大二十岁,虽然说话一副大嗓门,但心地十分善良。

将徐培福安全送达学校后,二哥要赶回去,临走前塞给徐培福十元钱说:“你抽时间去找黄妙春看一看,把病查清楚了,家里卖房子也要给你治。”

1961年,十元钱是一笔很大的财产,当时一个中学生一学期的所有费用才二十多元。

黄妙春是县医院的中医,很有名气。还没等到去找黄妙春,徐培福又发病了。

二哥走后,徐培福躺在床上休息,两手又开始麻木,全身又抽搐成一团,没来得及喊身边的同学,就昏厥过去了。同学们以为他身体困倦需要休息,没有惊动他,邻床的同学还帮他在班主任刘老师那里请了病假。

晚自习的铃声响了,同学们的歌声响了,徐培福慢慢苏醒过来,一个人躺在宿舍里,瞪着黑漆漆的屋顶,听着窗外的歌声,渐渐记起中午的情景,心想,好在躺在床上,如果在野外,在水塘边,在山崖旁,这一倒下,九成就死定了。

死,徐培福以前从未想过,但自从知道自己患了癫痫,徐培福就常常想到那个一头栽在水田里的农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