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洞天
位于浮云庵西北斜壁的半山腰,距浮云宫约一华里。洞口朝南,洞口横石为额,通高1.08米 ,宽3米,石色如铁。石上刻有“八百洞天”四个字,旁有小字云“蜀士李八百自夏后戊戌隐此至大宋癸亥嘉泰三年三千三百八十六年住山闵敬中题”。洞之盖上自然生着一株大枫树,围约二米,高十余米。
据康熙版《奉新县志》载:洞口甚隘,入首滑下十余步,乃得一洞,宽丈余。复有一门如前;缒下而入,宽亦如前;至三层四层其门更隘。望下有水光荡漾,游者至此,不敢覆下矣。
相传晋时蜀道人李八百曾居此洞修道。据《神仙传》记载:李八百,蜀人也,名真。历夏、商、周至秦汉,或隐山林,或出市里,计其年不下八百岁,日能拐行八百里,故以“李八百”为号。后孙智谅受张天师法妙之书,藏于此室,故又有“天师石室”之别称。
据载,唐会昌年间,一位姓龚的奉新乡民曾入洞获得《六丁祷雨诀》。每逢干旱,念此诀就会下雨。唐咸通五年,道士朱元整于洞获石函,内 有经书二卷,后赴高安传教,道法盛行。
八百洞天的左侧,有“投龙洞”。原为浮邱石室,唐玄宗投金龙于此,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