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镇
麻山概况
交通地图麻山镇地处萍乡西南部,东与安源区五陂下乡、芦溪县南坑镇接界,南与东桥、龙台、源并乡为邻,西与腊市镇接壤,北与湘东镇和安源区郊区乡相连。总面积98平方公里,辖22个村,总人口31932 人,耕地面积17586亩,山林面积92895亩,森林覆盖率达70%。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南部地势更高,山岭更多,萍水河自东向西从北部穿过,麻山河汇入后流向湘东镇,沿河两岸多平原。山地森林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煤矿、铁、石灰石、高岭土、瓷石、石英、钴等稀有金属,平原地带盛产稻米、蔬菜。麻山镇山清水秀,东有高耸入云的婆婆岩,南有矗立群丘的长鹤岭,西有鸡冠岩,北有仙峰岩,萍水河汇集山溪泉流,水量充沛,水质清澈。麻山镇萍麻线、麻风公路贯彻全境,湘麻、湘桐两线直通区政府,麻龙、麻白公路双道连接山区。319国道和挂线及乡村公路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邮政、电讯、物流更为便捷。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小桥圆通寺佛教学院将成为赣西地区的佛教胜地,岭背白云寺位于319国道侧,还有岭背村的婆婆岩、新塘村的马脑寨、横岗村的五峰山等。
邮编代码[邮编]337029
[代码]360313108:~200麻山村~201新塘村 ~202小桥村 ~203善洲村 ~204桐田村 ~205景星村 ~206三山村 ~207连山村 ~208横岗村 ~209汶泉村 ~210中坪村 ~211桃源村 ~212苏坊村 ~213船形村。
历史沿革1958年置麻山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改镇。1997年,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麻山、新塘、小桥、大山、善洲、桐田、津源、景星、下横、岭背、三山、连山、高车、横岗、汶泉、中坪、桃源、苏坊、茶溪、船形、仙峰21个行政村[1]。
人口数据
麻山镇麻山村(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7])
总人口
31932
男
16682
女
15250
家庭户户数
8150
家庭户总人口(总)
31875
家庭户男
16641
家庭户女
15234
0-14岁(总)
7920
0-14岁男
4101
0-14岁女
3819
15-64岁(总)
21456
15-64岁男
11288
15-64岁女
10168
65岁及以上(总)
2556
65岁及以上男
1293
65岁及以上女
126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1060
经济建设
卫星地图2006年以来,该镇乡村游总体收入已达200万元,从事乡村游产业的农民逾2000人,农户仅从接待游客吃饭、出售农产品这两项中就可人均增收150元。
麻山镇内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萍麻公路、麻凤公路、319国道和挂线的全面贯通,使得沿线的圆通寺、婆婆岩、傩神古庙等自然、生态、人文、佛教资源日益凸显。该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2006年是“中国乡村旅游”主题年,生态游、短途游、农家游等休闲旅游方式日趋火暴这一契机,全力打造绿色、生态麻山,使麻山成为萍城休闲后花园。该镇制定出详细的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引进市场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开发方针,积极招商引资,鼓励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用市场的手段加快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来,该镇相继建成了三山婆婆岩旅游风景区、都市农庄生态园、景星三友浙赣林果业休闲山庄和市医院康复中心等旅游休闲生态项目。其中三山婆婆岩旅游风景区已初具规模,沿山公路、宾馆等设施一应俱全;占地132亩、投资达3000万元的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该镇还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特色种养,围绕乡村旅游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他们建立了草莓、西瓜、甜瓜、大球菌、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和牲畜家禽养殖基地等高效农业基地近20个,面积达3000多亩。开发旅游产品是麻山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全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呈现了多点开花的喜人局面。民间傩面具雕刻艺人赖明德的傩面具因其形神兼备而深受游客欢迎,全家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至2007年,该镇已开发出了豆腐乳、美味辣酱、杨梅罐头等极具乡村风味的旅游产品10多种,产品销售额达到15万元。
农业状况
葡萄基地1、农业环境、土地面积及其分布
麻山镇位于萍乡城西南郊,湘东区的东部边陲;全镇共有面积96平方公里,水田面积17250亩;全镇地貌为东南高、西北低,是典型的丘陵乡镇。萍水河由北向南,流经小桥、大山、善洲、新塘、桐田而折向西;沅水河由东南蜿蜒经桃源、高车、汶泉、连山、麻山而向西北;两河呈人形汇合于该镇与湘东镇之交界处的江口;另有茶溪和横岗小河分别发源于南部和西南丛山之中,且先后在连山和麻山境内流入沅水河。全镇大部分水稻田分布在河溪两岸,深泯冷水田则分布在各处丘壑之间。
2、农业经济体制及改革
1972年,按当时市革命委员会要求,在麻山公社的基础上划井冲(包里善)大队归郊区管辖;成立龙台公社时又将龙台、庙山、杉坪划归龙台;1974年,成立源并公社时,又将源并、大丰、并田划归源并公社治下;其余剩下的就是现在这范围。而后进行队组规模调整。具体划分如下:
小桥分为小桥、善洲。1983年小桥又分为小桥、大山。
新源分为新塘、诗源。1985年诗源划归湘东镇管辖。
江源分为景星、津源、江口。1982年江口划归湘江镇管辖。
横岗分为横岗、中坪、下横。
船形分为船形、苏坊、茶溪。
三山分为三山、岭背。
高车分为高车、桃源。
麻山分为麻山、连山、汶泉,其中麻山麻田组1982年划归湘东。
农科所和桐田按原规模未动。
其时共有二十一个村级单位,至1995年又从新塘划出阳马街为仙峰村;故自1995年起该镇就有二十二个村。
1981年按上级政策,晚稻栽插后,分青苗给各户管理,产品由管理人自收;直到1982年底,家庭联产承包真正实行,1983年起分田划户,大锅饭由此告馨。
1970年至2000年粮食产量[2]
年度 产量 年度 产量
1970年 9280吨 1986年 10162吨
1971年 9405吨 1987年 11235吨
1972年 7457吨 1988年 10401吨
1973年 8687吨 1089年 10401吨
1974年 9068吨 1990年 11488吨
1975年 9017吨 1991年
1976年 9260吨 1992年
1977年 9265吨 1993年
1978年 11260吨 1994年
1979年 11215吨 1995年
1980年 11250吨 1996年 13171吨
1981年 11719吨 1997年 31020吨
1982年 11950吨 1998年 30570吨
1983年 11771吨 1999年 30390吨
1984年 11125吨 2000年 29865吨
1985年 10165吨
林业状况
生态环境优美1、森林资源、林地面积及其分布
该镇森林源主要以杉树、竹子、油茶为主共有林地九万七千三百七十亩,其中杉林4.5 万亩、竹子1.4万亩、油茶林1.1万亩、炭薪灌木林1.9万亩、柑桔及其他果林0.3万亩。
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三山、岭背、高车、桃源、汶泉、茶溪、苏坊、船形和北面的新塘、仙峰、大山。
2、山林体制
1982年未在林权责任制以前,所有山林都属集体所有,自林权责任制落实后,平原村的茶山都分到了各农户,山区村也划分了责任山。
属于村级集体林场的有:新塘250亩、大山800亩、三山200亩、岭背1500亩、高车200亩、桃源300亩、汶泉200亩。
属于全民的有:煤冶林场1.4万亩(1986年从三山、高车、桃源划拨的)。五峰林场1.2万亩(1996年从船形、苏坊、茶溪、中坪、横岗划拨的)。
属于镇办林场的有:白云山林场1200亩、船形林场3240亩、红旗林场3000亩。
3、经济林情况
桐田有三个柑桔园,面积近千亩(号称千亩),由于果树老化,加上从1993年起先后被八个砖厂包围,特别是砖厂使用添加剂(氟化钙)后影响很大,开花不结果,管理不力,现在可以说明到了衰亡的边缘。
新塘和大山的栗园由于品种不好,不结果而效益不好。
高车栗园由于种植分散三处,效果不明显,工作量大而疏于管理,几近荒芜。
苏坊村刘国生有栗园两百亩,由于管理精细,品种优良,长势良好,效益逐年上升。
3、境内主要林场起止情况
白云山林场,建场时间为1974年,面积1200亩,于1976年划归岭背村、三山村。
船形林场,建场时间为1976年,面积3240亩,2000年冬由五峰林场收购。
红旗林场,1976年,面积1780亩,2000年冬归入源并国营林场[3]。
工业状况
麻山地区工业历史悠久,特别是煤矿的开采始于晚清时期到民国初年,有德国人在金万塘(即现麻山镇津源村大金坡煤矿处)开办了麻山第一个煤矿,一年后由于地下水太大,又无机械抽水设施,无法继续开采,被迫停办,德国人撤走后,当地农民便开始小规模采挖煤井了,其次是石灰石矿的开采和烧制石灰,最早的石灰厂于1914年在津源村石灰冲和景星村炉前湾同时开办,特别是景星村炉前湾已建有2座立窑,较大规模烧制石灰,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炉前湾便由此而得名。三处工业虽有形,但规模均不大且全部为手工生产,真正的工业兴起应始于解放后。
1、各主要厂矿的开办时间及现状
麻山煤矿创建于1958年,在全国大炼钢铁的需求下,公社将大金坡大队小井收归公社作为集体煤矿,并添置矿桶、架设井下轨道,进行大规模半机械采煤,当年产量4万吨,矿职工300余人。1993年破产倒闭,现已改建为麻山镇第一花炮厂。
麻山第一花炮厂,创建于2003年,正在创建之中。
麻山福利厂,创建于1984年,于1992年更名为“萍乡无机颜料厂”。年产值500余万元,容纳劳动力80余人,其中福利人员70%,1992年底,将该厂50万元拍卖,售给麻山李和良,李又将该厂更名为“萍乡市诚通化工材料厂”,年产值达1000万元,利税达200万元。
麻山水泥厂,创建于1958年,年产量为10000吨,产值4万元。1974年企业履行,设备改进,年产量达4.4万吨,产值增加到600多万元,2002年度,产值已达700多万元,现在正常运转。容纳劳动力300余人。
麻山三山水泥厂,创建于公元一九九三年,年产量为8.8万吨,产值达1000万元,容纳劳动力400余人,现在正常运转。
麻山高车水电站,创建于公元一九七二年,水轮发电机四台,年发电480千瓦,发电量为2200000度,为缓解麻山镇工业用电起到了积极作用,容纳劳动力40余人,现在正常运转。
麻山建筑公司,(原名麻山建筑队)创建于公元一九七三年。创利值700余万元,容纳劳动力200余人,现在正常运转。
麻山印刷厂,创建于公元一九七二年,现已倒闭停业。(厂房归麻山建筑公司)
麻山农机厂,创建于公元一九五八年,于公元一九八二年更名为“麻山铸管厂”。于公元一九九六年,欠款还债,倒闭停业。现已改建于麻山中心小学。
麻山汽车队,创建于公元一九七0年,于公元一九九六年更名为“萍乡市诚信化工材料厂”。麻山汽车队不复存名。
麻山化工厂,创建于公元一九八四年(现归属于“萍乡诚信化工材料厂)。
麻山镇招商引资于公元二00年,创建桐田鞋厂,鞋厂老板台属人员,可容纳劳动为千余人,解决了麻山镇剩余劳动力七、八百人次,特别是妇女劳动力占80%以上,对麻山经济发展,利税收入都是一个更新图景,人民心乐意足的好势头。
2、主要工业产品及注册、发明情况
麻山主要工业产品有麻山水泥厂的“五峰”牌水泥;善洲的添加剂厂的“添加剂”。
肖启安于公元一九八七年发明了“A尔型”水泥堵漏器。并获得上级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还颁发了荣誉证书。
麻山镇的水泥和煤炭,销路极广,直销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及其他省市,产品经常脱销,供不应求。煤灰曾直销上海、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市。麻山镇的腐纳直销上海、南京、北京各大城市。麻山镇的瓷泥可说是湖南专购主户。
3、境内市、区厂矿
萍乡市上官岭煤矿,坐落麻山镇津源村境内,创建于公元一九五八年,创建时名为“金万煤矿”。于公元一九七六年更名为“上官岭煤矿”。现在正常生产。
萍乡市麻山铁厂,坐落麻山镇麻山村、连山村境内。创建于公元一九七九年倒闭停产,现在只有一个“铁厂留守处”。
萍乡市麻山铁矿,坐落在麻山镇连山村境内创建于公元一九七二年,于公元一九七九年与铁厂同时倒闭停产。
萍乡自来水厂,坐落麻山镇高车村,创建于公元一九九五年,解决了萍乡市城市居民饮水困难的大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麻山镇部分村民都能饮上自来水。
4、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麻山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查明有十五种之多,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高岭土、铀、钴、瓷石、石英等,特别是石灰石更遍布全镇各村,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石灰石:
津源、景星、横江、中坪、下横、麻山、连山、桐田、大山、三山、岭背。
(2)煤炭
津源、景星、麻山、新塘、大山、仙峰、三山、岭背。
(3)铁矿
连山、船形、苏坊、三山、汶泉、横岗、善洲。
(4)瓷土、高岭土、石英、瓷石
三山、岭背、善洲、船形。
(5)铀、钴
三山、岭背、善洲[4]。
交通状况
茂林修竹1、古道、码头、古桥
麻山镇内现存古道有三条,且基本保存了古道原貌。
一条为麻山镇三山村、岭背村境内,从三山村枫岭组起经坪源组上婆婆岩过白云山至岭背村全长四华里,至今仍为山石阶梯路面,仅能游人徒步行走。
一条为麻山镇横岗村经芦洞水库直登五峰山的沙石山路,全长约为八华里。
一条为麻山镇汶泉江家冲上牛尾巴的古道山路,沿途径“牛尾巴”“七碗水”“过风坳”“百步符”“下牛脑”等地可直达白竺乡,旧时曾称牛头牛尾四十里。
麻山镇内古有两大码头
一座是座落在萍水河上的桐田码头,具体位置在桐田大子庙前,现桐田大桥下游十五米处,是古时柏树下、白竺等地竹木运往湖南的必经的重要发运地,也是当地的重要水运要道。
另一座是麻山镇 政府所在地,麻山老桥下码头,此码头是麻山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古时麻山地区的货物进出几乎全在此码头装御,上连萍老县城,下通湘江。
麻山境内现存较大型古桥有三座:
1、麻山桥
长40米,宽5.4米,为四拱麻石拱桥,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2、高车桥
长34米,宽4.8 米,为三拱麻石拱桥,无栏,桥面以条石铺面。
3、善洲桥
长72米、宽6米,为六拱石拱桥,有桐油石灰筑就的三合土桥栏,1984年被立为萍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现代公路、现代桥梁
萍乡至麻山,原来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稀烂路,现已建成一条宽阔的现代公路。
麻山至汶泉村通桃源村的地级公路。
麻山至桐田通往三山的现代公路。
麻山至横江通往中坪村的现代公路。
麻山至津源通往上官岭煤矿的现代公路。
麻山至船形通往龙台乡的现代公路。
麻山镇有三座现代桥梁:1、善洲村善洲古桥的上游于1976年修建修建一座善洲现代化善洲新桥。2、麻山村麻山古桥的下游于1986年修建一座现代化的麻山新桥。邓家谭在桥1995年正式通车[5]。
水利状况
1、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该镇在沅水河上有石坝三座,其中一座在源并乡境内,两座在该镇高车境内,各自都有灌渠系统。源并渠道11.5公里,集灌溉和发电两用;高车上坝(新坝)有引水渠道2.5 公里,主要灌溉汶泉垅田和连山的部分稻田;下坝(后陂坝)引水渠长3.5公里,起着灌溉麻山村农田和二级站发电之供水作用。
镇内有水库5座。其中小(一)型两座,小(二)型二座。芦洞和三口塘两水库属小(一)型,中间由全长5公里的横岗渠道相连接,特别是通过横岗垅时还用了570米的倒洪引水管;茶冲、花背冲、平原水库都属小(二)型。另外全镇还有大小山塘368口;所有山塘、水库都养了鱼,因而在水资源的利用上都具有养鱼和灌溉两大功能。
2、水利设施情况
名称 修建时间 备注
茶冲水库 1952年 修建
花背冲水库 1958年 修建
芦洞水库 1973年9月 修建
三口塘水库 1977年 扩建
平头源水库 1977年 兴建
横岗倒洪管 1975年 兴建
横岗渠道 1974年1月 始建
源并渠道 1968年11月 始建
桐田治河 1977年8月 始建
桃源西渠 1984年 兴建
3、灌区分布及管理情况
源并渠道,灌溉面积2200亩,由水管所管理;
横江渠道,灌溉面积1500亩,苗圃兼管;
芦洞水库,灌溉面积1500亩,苗圃兼管;
花背冲水库,灌溉面积400亩,苗圃兼管;
三口塘水库,灌溉面积600亩,苗圃兼管;
平原水库,灌溉面积800亩,三山村管理;
汶泉村渠道,灌溉面积800亩,汶泉村管理;
麻山村渠道,灌溉面积1000亩,麻山村管理;
茶冲水库,灌溉面积600亩,中坪村管理;
桃源西干渠,灌溉面积500亩,桃源村管理[6]。
城镇建设
幸福自然村新貌1、小城镇建设
1984年,该镇为了改善当时麻山中学的教学条件,将原麻山公社机关大楼让给麻山中学用,而麻山机关办公楼建在麻山街尾上,到1994年,根据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在政府左前方、沿腊市方向公路两边,接连老街续建了一段约400米长的街道,包括公路在内,两边相距24.5米。
1995年,萍麻公路改造基本完成,在距桐田老街150米的萍麻路边新建了一条长约500米长,中间相距40米(包公路在内)宽的一条新街,并逐步形成一个十字街。
2、集市贸易区的建设
1986年,麻山乡政府与麻山工商所一起为解麻山以街路为市的状况,在麻山老桥的东头占地5亩左右的农贸市场,上有石棉瓦档风雨,下有水泥摊位,每月按老规矩,逢农历四、九赶集。
1999年,桐田老年协会在建筑公司的桐田预制场的基础上设立一个占地3亩左右的新市场,每月逢农历的一、六赶集。
3、公共环境状况
两处新街都是街道建成,户户电通,只是自来水的安装有迟有早,桐田街在1996年装上了自来水,而麻山农民街是1999年接通自来水的。
卫生事业麻山医疗卫生事业在解放前极为落后,仅有2家药铺,解放后才逐渐有了发展。
时至1976年,麻山已有卫生院1所,诊所3个,医护人员71名、病房12间、病床35张,农村合作医疗15个,乡村医生与保健员25名。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时至2000年,麻山医疗卫生事业已有更大发展,医护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医疗卫生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日趁优化,医疗卫生技术有了显著提高进步。
麻山镇现有中心医院1所,诊所5个,医务人员85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6名,医师41名,助理医师18名,非技术人员9员。除此,个体诊所25个,乡村医生25名。
麻山中心医院分住院部和门诊部,建筑总面积共3000平方米。门诊部新建于1987年,住院部扩建于1995年,设有病房20间、病床40张。
医院外科、内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骨科等中西结合,综治兼治。内设诊室、急诊室、观察室、妇产室、化验室、放射室、B超室、心电图超声波检测室、手术室、护理室、中西药房等。
麻山镇卫生网点布局合理,麻山中心医院设在麻山镇中心地:麻山农民街、桐田农民街、小桥、船形、横岗这五处地方。交通方便,邻村交汇集中,便于群众就医。25个个体私人诊所,散布全镇各个村落。
麻山镇范围内的地方病和重大疫情,由于医疗卫生科学进步和不断发展,采取措施有力,都得到有效防治和控制,根据摸底调查资料表明,发病率大大降低,治愈率大大提高。
[地方病例]
碘缺乏病发病率由20%已降到3%以下,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由40%下降到0.8%以下。
[疫情]
乙肝:婴幼儿发病率由15%下降到1.3%以下,成人已控制在10%以下。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脑、流脑等病,发病率由1%,到现在已基本控制。
麻疹病例:发病率由68%已下降到0.5%以下,结核病:发病率由300/10万已下降到20/10万。继消除天花病疾之后,1995年又正式宣告脊髓灰质炎已彻底根治。
文化体育
篮球场上生龙活虎文艺团体及民间艺术情况
麻山的艺术团体均属业余性后的群众性艺术团体。
1950年-1965年,多以乡(社)、村(队)组织的“农民业余剧团”活跃在农村巡回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1966年-1976年,多以社、队、厂矿、学校给织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宣传毛泽东思想,或庆祝传统节日。
1979年-2000年,多以农民自行组织的“农民管弦乐队”为主,除管弦乐演奏外,还辅以演唱及其它表演形式,多为庆典活动,民间红白喜事提供礼仪服务。
麻山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强烈反映了民间乡土风情,富有民间艺术特色,被人们喜闻乐见。如:狮灯、龙灯、傩舞、春锣、围鼓戏、山歌、赞土地、踩高脚、扎故事等等。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大部分都被继承下来,在广大农村流传盛行。有的较以前还有更大发展和创新。
体育发展情况
民俗文化馆新中国成立后,麻山体育事业有较大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处于停滞与冷落状态,部分体育运动场地有的被集体或个人占作它用,有的被改土造田,有的球场球架被毁。“文化大革命”后期,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部分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才得以恢复,麻山体育事业才又开始复苏,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才又开始活跃在机关、学校、厂矿和农村。
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大投入,麻山体育事业有了更大发展。体育运动场地不断扩大,体育运动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运动项目不断拓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蓬勃开展,人民体质为断增强。
时至2000年,麻山镇从机关到学校有篮球场18个,其中有水泥球场6个,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旱冰场1个,门球场1个,全镇中小学校校有体育运动场,有乒乓球台。其中:麻山中学体育运动场还设有足球场、4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全镇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和运动器材不断完善,日趋优化,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体育达标合格率95%以上,优秀率15%以上,在区、市各类体育运动会上集体和个人获奖项目榜上有名。
全镇群众体育运动项目日益丰富,由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拔河、民间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扩展到门球、足球、滑冰、健身操、太极拳、剑术等多种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