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灶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俗称小年夜,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了。他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人们为了表示感谢,给他饯行,叫做谢灶。
谢灶的供物有:清水、白米各一碗,这是表明灶君与这家人关系一清二白,如果灶君徇私,此二物带回天上时就会变黑。几棵带尾叶的甘蔗,甘蔗有节,用作灶君登天的梯子;甘蔗有尾,祈求做事善始善终,有头有尾。此外,还有炒米饼、炒米碾、柑、桔、红糖和一封利是。
有些人家还备有一匹纸马和一套黑纸袍、靴,给灶君代步和参见玉皇大帝时穿着。灶君不识字,怕他汇报时讲漏讲错了话,还得为他准备一份《灶君疏》。这《疏》既然由这家人代笔,自然是隐恶扬善,尽拣好话写了。也有图省方便的,到街上买一张预先印好“疏”的黄纸代替。祭拜后把供品放在米缸里,叫做“责缸”。到了团年当晚,还得“接灶”,把灶君接回来,与家人一起团年。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东厨司命”、“司命真君”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也是古代“五祀”神祗(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土地神)之一。
灶神,传说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氏以火德王天下,死后托祀于灶神。因此,人们祭祀灶神,就是祭祀神农氏。火的出现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时代,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
民间祭祀灶神有“官三民四 民五”的说法,即是官绅权贵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平民百姓在廿四日、水上人家在廿五日。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里, 民是低人一等,连祭祀灶神都要比平民百姓迟一天,实在是太不平等,太不公平。
祭祀灶神,又称为“谢灶”、“送灶”、“辞灶”、“小年”、“小年节”等。
传说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有十二月二十三日(农历)祭灶的习俗,以此来感谢灶王爷。
灶王爷是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他是天上的玉皇大帝派到每家每户来的官吏。灶王爷每年要向皇帝汇报,因此,人们不免对他有几分敬畏。为了讨好灶王爷,在人间就形成了年年祭灶的习俗。 有关祭灶的传说很多,也颇有意思。
从前,有一个叫张生的富翁,他的妻子丁香,生得容貌端庄,性情十分贤慧。开始,夫妻俩的感情还不错,日子也很和谐。
一天,张生在外做生意,看到一位漂亮女子叫海棠,立刻产生好感。海棠见张生很富有,也主动献殷勤。不久, 张生便把海棠娶到家中。海棠见丁香长得比她秀气,又是正式夫人,便产生了嫉妒,逼着张生休妻,把丁香赶出了家们。
从此,张生与李海棠终日吃喝玩乐,不到两年,就把富裕的家挥霍穷了。海棠见张生成了穷光蛋,也离开张生,另嫁他人去了。 张生孤独一人,又不会做事,只好沿街乞讨。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他又 饿又冻,终于昏倒在一个富户人家的门前。这家女佣见地上躺着一个乞丐,告诉女主人,并把他扶进厨房。 不一会儿,女主人来看他,张生十分惊讶,原来这位女主人正是两年前被他抛弃的丁香,顿时,他感到羞愧万分,无地自容。此时,他想躲藏,又找不到藏身的地方,灵机一动,一头钻进灶里了。 丁香到了厨房看不到人,感到很奇怪。后来发现灶堂口有一个东西堵在那儿 ,上前一拉,原来是张生。他已被烧死。丁香认出是自己的前夫,顿时悲愤交加,不久忧郁而死。 玉皇大帝知道这件事后,觉得张生能勇于认识自己的错误,还是好的,便封他为灶王。后来,人们把丁香奉着灶王奶奶,同张生一起供奉在厨房里。
在古代,人们为了要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为自己多说好话,也常用灶糖来谢灶。灶糖是一种又黏又甜的糖,它是用大麦芽熬成的。吃到嘴里,虽然不太甜,但十分黏牙。人们用它来谢灶,让灶王爷吃了后,把嘴黏住,多说好话,少讲坏话。这当然是既有趣又可笑的一种希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