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灯
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送灯是汉族民间节日习俗,这种习俗很讲究,并且很有意思。
元宵节这天,家家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的灯,如碗灯,上粗下细中间有碗的倒挂金钟灯,形如酒杯的酒盅灯,形似花瓶的瓶灯等等。做好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出锅冷却后将灯中倒入豆油,放上灯捻,到用时点燃。
为了使灯具有不同的颜色,人们使用不同的面粉来制作,用玉米面做成的灯金光闪闪,所以叫“金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灯白盈盈的洁净,所以叫“银灯”;用荞麦面做的灯黑拗助的结实,所以叫“铁灯”;还有用彩纸糊成的各种灯,灯中放小蜡烛,五彩缤纷,非常好看;还有用玻璃片拼成的玻璃灯,在玻璃面上贴上各种彩色人物花鸟剪纸,蜡烛光一照,极富美感。
将这些灯做好后,在日落星出前开始点灯。先送到祖灵位上,祈求祖宗显灵保佑家人一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到天地、灶神牌位上,以求神仙赐福家人;又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房等处,以求五谷满仓、牛肥马壮,打水平安、粮食常吃常有;最后送到大路口,祈求出入平安,家来四面八方客。最后由每家的长房长子用筐挎着面灯和别的灯送到祖坟上。往祖坟送灯时,见到熟人不能说话,只能点头示意,以示祭典祖宗的严肃、心情的沉重。到坟前点灯时,不能借火柴用,人们认为借火点灯意味着自家的日子过不起来,日子不红火。给祖坟送灯如果使用蜡烛,则必须是红色或黄绿色的蜡烛,忌讳点白色蜡烛。因为白色蜡烛叫“大白杆”,忌点白色蜡烛是为了避免下辈子有“光棍”(即男孩子娶不上媳妇)之灾。坟前一般送金银灯,让祖宗在阴间金银常有、荣华富贵。将坟前金银灯放好后,用事先带好的油拌谷糠,将祖坟围成四方形,西南角留一缺口为门,在门口放一盏铁灯。这时,在上风口将油谷糠点燃,立时形成一条火龙,俗称火龙灯,意为祖坟有龙围绕、守护,风水好,吉利。最后将门口的铁灯点燃,为祖宗灵魂上西天大路照路。送灯人点燃铁灯后磕头、念祝词,然后离开坟地回家。
送灯、送冬
女儿出嫁后,逢第一个灯节时,大都在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期间,母家要送各式花灯给女儿女婿,一般送大宫灯一对,如果女儿已怀孕,还要送小灯笼两对,并配上点到落灯时的蜡烛。送宫灯是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幸福美满;送小灯笼是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冬天,母家怕女儿在婆家受冻,有送炭基、火盆、火炉等御寒用具给女儿、女婿的风俗。
送灯
送灯,是对新生儿履行的一次重要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春节期间的正月初五至十二日进行。特别是对头首男孩,礼仪尤为隆重。一般都要事先约定日期,通知亲戚朋友,准备丰盛宴席,气氛十分热烈。孩子的舅父家要提早置办送灯礼品,除了制作或购买花灯、蜡烛、花炮、玩具、衣帽外,还要蒸“鸡娃花馍”,做“老虎头鞋”。其它亲戚也都要为孩子送灯笼、衣服、饭具、玩具等小儿用品。多数送灯与孩子过岁一并进行,主家为了驱避邪气,保佑儿孙平安吉祥,在头一次送灯或过岁时,都要为孩子专门打制银项圈系在脖子上,每过一岁,在项圈上加银钱一钱,一直加至十三岁。送灯当晚,要把舅家送的大宫灯挂在主家门楼两边,把送的“看灯鸡”鸡头大花馍放在两门礅上,并把孩子抱出来“观灯”看灯笼。随后到“灯节”元宵节的正月十四试灯、十五正灯、十六烘灯正式观灯和完灯,送礼活动才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