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的古代观测
【中文词条】太阳黑子的古代观测
【外文词条】ancient. sunspot observation
【作者】徐振韬
指在望远镜发明以前直接用肉眼观察日面上的黑子现象。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太阳光十分刺眼﹐看到这种现象的机会不多。但在日出或日落时﹐或在大雾笼罩或风沙弥漫的天气﹐日光减弱﹐就有可能看到日面上的大黑子。
在古代欧洲﹐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体是永恒不变的和完美无缺的。这种观念后来为基督教神学所利用﹐成为中世纪禁锢科学思想的精神枷锁。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们用肉眼看到太阳黑子﹐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因此﹐欧洲在望远镜发明以前的漫长历史中﹐关于太阳黑子的观测记录寥寥无几﹐而且记载十分简单。据一些研究者考证﹐欧洲古代太阳黑子观测记录总共只有八条。
中国古代对太阳黑子的观测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哲学著作《周易》中有“日中见斗”﹐“日中见”的记载﹐说的可能就是太阳黑子。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帛画上方﹐画著一轮红日﹐中间蹲著一只乌鸦。据考证﹐这就是中国古代神话所说的“日中乌”。这应该认为是对太阳黑子现象的艺术描述。在中国的史书中﹐观测到太阳黑子通常都记为“日中有黑子”﹑“日中有黑气”等等。例如﹐《汉书·五行志》记载﹕成帝河平元年“乱椅穿o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考证﹐“乙未”应为“己未”)。这是公元前28年5月10日的太阳黑子记录﹐是中国史书中的第一条黑子记录。史书中的太阳黑子记录﹐在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和清代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中都有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在近代﹐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对太阳黑子的记载也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考证﹐其中以中国的朱文鑫和日本的神田茂所整理的黑子表为最完善。在中国的地方志﹑笔记﹑杂著和其他书籍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太阳黑子记录。目前正由有关研究单位组织普查和整理。
古代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是历史上关于太阳活动状况的仅有的直接观测资料。利用这些资料来探讨历史上太阳活动的特性和规律﹐将有助于人们对太阳活动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利用古代黑子记录还可以从事日地关系的研究。中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利用大量的历史资料研究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和太阳活动的关系。他发现﹐凡是中国古代黑子记录多的世纪﹐也就是中国境内奇寒冬天次数多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