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荣
姓名:陈士荣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福建漳平
出生年月:1890年
牺牲日期:1930年出生于漳平县永福镇西山村一贫农家庭。家景贫寒不堪,兄弟三人幼年未能入学求知。1928年,安溪反动民团进犯永福,残酷蹂躏当地民众,他随父往龙岩打短工、做木屐糊口谋生。龙岩董邦是闽西著名的革命基点村之一。耳濡目染,深受邓子恢、张涌宾等革命领导人的教育影响,提高了阶级觉悟和革命勇气,要求进步。1928年,在董邦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命回到永福西山村发动贫苦农友,培养革命骨干,秘密发展党员,建立革命组织,酝酿农民暴动等在他的领导和艰辛工作下,永福南河区的革命活动进展很快。1929年春,永福已建立了总区与各区、乡、村的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9月,朱德率领主力红军数千人进驻永福,恢复永福总区苏维埃政府,被任命为永福总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和中共永福区委委员,永福区委和总区秘密组织了永福总暴动指挥部,他为主要领导人。1930年农历2月末,邓毅刚带领闽西地方红军配合地方赤卫队,向盘踞永福的安溪反动民团发起总攻,永福各地农友与红军相呼应立即进行总暴动。他数次带领农民武装与强过自己的敌人展开殊死的战斗。至1930年下半年,因内部叛徒破坏、出卖,总区、总部被迫撤出永福,大部分赤卫队员编入红十二军所属三十四师一百团。他带领的80余名队员抵龙岩董邦,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开赴中央苏区。他随红军队伍出征江西以后,又奉命返龙岩董邦任中共董邦支部书记,继续坚持斗争。后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但他坚贞不屈,终遭杀害。
同名人物:“江城第一扎” 陈士荣
各式各样的动物花灯,不仅惟妙惟肖、憨态可掬,最有意思的是,它们还能像风筝一样放飞。它们的主人就是60岁的“风筝大王”陈士荣。昨日,记者来到他位于武昌彭刘杨路的家中采访时,“风筝大王”正在赶制风筝,准备参加下月即将在武汉举行的全国风筝比赛。
“江城第一扎”转行做风筝陈士荣的卧室就是工作室。只见小小的卧室里,除了一张床、一台缝纫机外,大部分空间被大大小小的箱子占据。“箱里都是风筝。”他笑着说。
陈老的爷爷是箍匠(专门制作脚盆、木桶等),经常和竹条、铁丝打交道。在爷爷的影响下,陈士荣从小就开始学扎灯笼,上小学时又喜欢上了画画。“这些对我以后做风筝都有帮助。”
后来,他来到武钢中南轧钢厂工会工作。“逢年过节,厂里都要扎灯、办板报,这些都是我的分内事。”当时,陈老扎花灯的功夫已成一绝,被誉为“江城第一扎”。
“1984年,厂里推荐我到武钢体协的风筝协会学做风筝。我第一次扎出的风筝,怎么也飞不高,大家就笑我,老陈扎的风筝只能看。”受此打击,不服气的陈老开始转行做风筝。
最小的风筝比名片还小20年来,陈老做过几千只风筝,其中最长的是龙头蜈蚣风筝,有160多米长,最小的金鱼风筝还没有名片大。遗憾的是,“这些风筝大多都送了人,自己保留下来的只有100多只”。
陈老做风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所有的风筝都可以拆装,不用时拆开后可以放进袋子里。“这主要是为了参赛时方便携带”。当然,最令他得意的是,他还独创了会飞的花灯。“就是用风筝的骨架扎花灯,将两者合二为一。”
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么多形态各异的风筝,竟都是他自己在缝纫机上制作的,“有时风筝太大,我就干脆趴在地板上做。”
做风筝的同时,陈老也没闲着,他曾先后到黑龙江、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参加全国风筝比赛,并多次获得大奖。1995年9月,他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