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延桢
茅延桢茅延桢(1897——1925),字致祥,安徽省寿县人,出身中医世家。1905年入正阳关丙等学堂读书。1911年私自离家,徒步到南京报考陆军学校。1914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未毕业即考入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后因生活所迫,在安庆当水上警察。1920年升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编入9期工科班。
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在北京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7月,军校毕业后,到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成为当时上海的53名党员之一,编在第三党小组,同林伯渠等一起进行革命活动。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后,国共两党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孙中山积极筹备成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上海党组织派茅延桢于当年春前往广州参加筹建黄埔军校的工作,前往广州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后经廖仲恺推荐,担任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上尉队长。他与学员中的共产党员李奇、赵楠、张隐韬建立了归属中共黄埔特别支部领导的“CP小组”,茅延桢担任组长。1924年10月,茅延桢受命率部参加讨伐商团叛乱的战斗。
1925年2月,中共黄埔特别支部与廖仲恺会商批准成立了由教职员和学生中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参加的“青年军人联合会”,茅延桢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参加组织成立青年军人联合会,宣传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和方针,支援日益高涨的工农运动;同国民党-势力组织的“孙文主义学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出版会刊《中国军人》,提高广大青年军人的阶级觉悟,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
1925年2月1日,第一次东征时,代理参谋处长之职。2月4日,他陪同蒋介石、周恩来前往东莞县参加商会的欢迎会;2月15日,茅延桢随教导第一团只用1个多小时就攻克了由两千多敌人据守的水城。3月14日,参加了棉湖战役。由于在历次战斗中表现得英勇果断,被调任四团二营营长。东征的主力是黄埔军校学生军,茅延桢任中校参谋和代理参谋处长。参加淡水和棉湖之战,校军勇猛顽强,加之海陆丰农民的支援,以破竹之势,直捣潮汕。打垮了陈炯明和林虎的主力。是年6月,茅延桢随军回师广州,升任四团二营营长;随着南方革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政府积极准备北伐。接着,参加了平定滇桂军阀叛乱的战斗。
1925年8月,他奉命到北方各省搞策反工作,在河南郑州吴佩孚部陈文钊师,被师部参谋孔繁熔阴谋诱杀,年仅28岁。葬于五宫花园门前。郑州立有河南省长刘峙题写的“茅延桢烈士殉难处”纪念碑。
1989年6月,徐向前元帅为其题词:“革命先烈,英名永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