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珥

李珥(1536—1584)朝鲜人(号栗谷)的诚哲学,属于人性理论哲学。他的哲学思想总体上未超出儒学经典的框架,但包涵了丰富的实学思想:(1)反对俗家文与道脱离;反对假儒的“空言无实”,强调直践力行的实证、实用为特征的实事求是;(2)民本的民主思想;(3)强调民族的自主精神;(4)贯穿着社会改革思想;(5)哲学上的气一元论。栗谷因此而被认为是朝鲜实学理论的奠基人。实学思想其后又有李脺光的“实心、实政、实功”及“民者君之天”;柳馨远的“法久则弊生”;洪大容的“正心诚意”;丁若镛的“牧为民”等思想,形成了一定影响。
事迹
李珥是李元秀与申师任堂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江陵(江原道),字叔献,号栗谷、石潭、愚斋。其母申师任堂在诗文和书画上有很高的造诣,李珥从小受母亲的熏陶,8岁就能作汉文诗,1548年,13岁的李珥考中进士初试,震惊了当时江原道的教育界。1551年,其母申师任堂离世,后李珥离家进金刚山学禅,经过长期的苦心探究,对禅学取否定态度,重回家乡攻读儒学典籍。1558年去陶山拜大儒家李滉为师。1564年再次考中生员、进士科和明经科,历任户曹佐郎、吏曹佐郎、户曹判书、大提学等官职。在因病辞官期间,他回到地方专心从事书院教育事业。
1568年,李珥代表朝鲜国出使明朝,期间著有《精言妙选》,充分而又细腻地表现出他去中国后的复杂心态.诗中有对中国礼义文化的倾慕衷情;有对明朝军防窳败的担忧,也有对京师恢弘场面的神往。
学派
李珥反对朝鲜传统朱子学者的“理气互发论”,主张 “理气兼发论”, 创立了朝鲜朱子学的新学派即“主気论”学派。他在理与気的关系上,既批判李滉的“理一元论”,又反对徐敬德的“気一元论”,提出自己“独特”的“理気二元论”。成为従来朱子学的一个発展方向。
李滉的理気二元论认为世界是由“気”和“理”所构成,理気“浑沦无间”,“实无先后之可言”,“理気”就是“天地之父母”,天地就是“人物之父母”。李滉的二元论的立场使他转向客观唯心主义。李滉在《答成浩原》中说:“推本其所以然,则理是枢纽根柢,故不得不以理为先”。但李滉在批判老师李滉的“主理论”中,使用了唯物辩证观点,主张形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基础是“元気”,认为充满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気”构成的。如枯木有枯木之“気”,死灰也有死灰之気,世界上没有有形无気的东西。这种“気”本身具有运动能力。理是无形无为的存在;気是有形有为的存在。李珥把事物运动的内在原因称之为“机”,认为“机”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决没有外在的“使之者”。二元论的思想反映了一种新的宇宙观的形成。
“四端七情”と呼ばれる人の性に议论を置き换えてもそれは同じで、李滉は四端は理が発し気がそれに従い、七情は気が発し理がそれに乘るという理と気の相互の能动性を说いた。それに対し李珥は四端や七情がいずれも、気が発して理がそれに乘るという一つの形式であるという包括关系を说いた。
彼は儒学者ではあるがその学问を実际の社会である政治・経済・教育・国防などに対しても适用させ、様々な施策を提言した。
1583年上书14代国王朝鲜宣祖,提出“十万养兵”的建议。认为朝鲜轻视国防会招致北方女真族和南倭(日本)的侵略,要加强国防,建设常备兵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