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艺术美育
指以诗歌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诗歌以强烈的感情、精炼而富有韵律的语言,对生活的切身感受进行集中的艺术概括。在诗歌中,主观感情特征比之客观生活特征更占优势,想象的假定性比之写实性更占优势。正是由于这种优势,诗歌与散文、小说、剧本才有了显著的区别。诗歌不象散文、小说、剧本那样突出地表现随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推移而变幻着的个体特殊性,不去细致入微地描述人物的外部特征、内心活动以及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因此,诗歌形象中的客观生活特征往往是一种类的概括,而不是个性特征。诗歌形象的概括性与诗人感受、情绪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往往是一种独特的结合。这种独特的结合意味着诗歌比散文、小说、剧本饱和着更为奇特的丰富的想象。诗人的个性,诗人特殊的感受和情绪,以及诗人的创造,都从某种更新的想象假定性中和独特的结合点上发出光彩来。诗歌的这种审美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它独有的美育功能,这就是:(一)培养感受音乐美的耳朵。在早期,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合为一体了。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尔后,诗、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但诗歌与音乐仍有着血肉的联系。凡诗歌都富有音乐性,这种音乐性指的是诗歌语言节奏分明、韵律协调,朗读时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听起来铿锵悦耳,如吟如唱。我们经常欣赏诗歌艺术,就与欣赏音乐艺术一样,可以培养我们感受韵美的耳朵(二)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郭沫若在《诗论三札》中指出:“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艾青则说得更为明白:“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的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诗人把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像一条线串连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所有意象、意境、象征,都是通过联想、想象而产生的。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想象。”(《和诗歌爱好者谈诗》)经常欣赏诗歌,就可跟随诗人新颖、奇特的想象,进入到十分开阔和无比绮丽的艺术境界中去,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想象能力,在思考有关的问题时,就可摆脱现实功利的束缚,使之浮想联翩、神思飞扬起来。(三)陶冶人的高尚的品性。诗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永远是诗歌本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而诗的情感不应是诗人的无病呻吟,而应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传达出人民群众的心声,是时代的强音。欣赏这样的诗歌作品,就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之感情细腻、风度优雅、心灵纯净、品性高尚。正如柏林斯基所说的:“普希金每首诗的基本情感本身就是优美的、雅致的、娴熟的,……在普希金的任何情感中永远有一些特别高贵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就这一点说,阅读他的作品是培养人性的最好的方法,特别有益于青年男女。在教育青年人、培养青年人的感情方面,没有一个俄国诗人能够比得过普希金。”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都具有陶冶人的高尚品性的美育功能。(四)能增长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早有论述。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在读者群中传播了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认识了科学所取得的概念——这就是诗对生活的伟大作用。”(《论亚里斯多德的<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