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桐城学

桐城学,又称桐城国故,是以历代桐城学派诸学说为根基,桐城文化产生的对其自身研究的学术方法和学者的合称。从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出发,对桐城诸流派的文艺成果进行科学系统完整评估的特有而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桐城学派。桐城学代表性人物有:方苞,姚鼐、刘大魁、曾国藩等等;在当代则有日不落为代表。

桐城学,兴起于清朝中期,而大盛于清代后期,“五四”渐趋衰微,当代兴起了桐城文化“寻根热”。自上世纪末国学热伊始,桐城学者就对桐城传统文化进行着重新定位。桐城学的内涵与外延,离不开国学这一最本质的规定。其以独有的传统学术方法,研究桐城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因此,桐城学是桐城固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

桐城学,产生于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一个独立的传统的文化体系。包括哲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美学等。是上古文明三图(太极/河图/洛书)衍生的地缘文化群现象。桐城学,主要研究方法是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的研究,对桐城古籍桐城文献桐城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因此,桐城学,其实就是国学的一种。正所谓:“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